宿,盖谓三署郎,非今所谓尚书郎中也)。炀帝即位,以尚书六曹各置侍郎一人,以贰尚书之职(今之侍郎,其置自此始也。或有曹加二人者。夫侍郎之名旧矣。汉凡诸郎皆掌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以侍卫之故,通谓之侍郎。故武帝时,东方朔为郎,当时谓之“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是也。历代尚书亦有侍郎。隋初尚书诸曹、二十四司诸郎,皆谓之侍郎,通若今之郎官耳,非今六部侍郎之任。自汉以来,尚书侍郎悉然)。改诸司侍郎但曰郎(则今郎中之职)。又改吏部为选部郎,礼部为仪部郎,兵部为兵曹郎,刑部为宪曹郎,工部为起曹郎,以异六侍郎之名。废诸司员外郎,而每司增置一曹郎,各为二员。都司置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品同诸曹郎,掌都省之职。寻又每减一郎,置承务郎一人,同开皇员外郎之职。唐改隋诸司郎为郎中,每曹又复置员外郎。武德六年废六司侍郎,贞观二年复旧。今尚书省有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分掌尚书六曹事。其诸曹诸司郎中总三十人,员外郎总三十一人,通谓之郎中,尤重其选。其职任名数,各列在六曹之後。凡郎中章服,皆元冕五旒,衣无章,裳刺黻一章,两梁冠。凡员外郎章服,并爵弁元缨簪,尊者衣裳,一梁冠。
○行台省
行台自魏、晋有之。昔魏末晋文帝讨诸葛诞,散骑常侍裴秀、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锺会等以行台从。至晋永嘉四年,东海王越帅众许昌,以行台自随是也(越请讨石勒,表以行台随军)。及後魏,谓之尚书大行台,别置官属(後魏道武帝置中山行台,以秦王仪为尚书令以镇之。孝文永熙三年,以宇文泰为大行台,以苏绰为行台度支尚书)。北齐行台兼统民事,自辛术始焉(武定八年,辛术为东南道行台。东徐州刺史郭志杀郡守,文宣闻之,敕术日:“江淮初附,百姓难向京师。留卿为行台,亦欲理边民冤枉,监理牧守。自今以後,所统十馀州地诸有犯法者,刺史先启听报,以下先理後表。”齐代行台兼总民事,自术始也)。其官置令、仆射,其尚书丞、郎皆随时权制(江左无行台,唯梁末以侯景为河南王大行台,承制如邓禹故事)。隋谓之行台省,有尚书令、仆射(左右任置)各一人,主事四人;有考功(兼吏部、主爵、司勋)、礼部(兼祠部、主客)、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兼都官、司门)、度支(兼仓部)、金部、工部、屯田(兼水部、虞部)侍郎各一人。每行台置食货、农圃、武器、百工监副监,各置丞(食货四人,农圃一人,武器二人,百工四人)、录事等员(食货、农圃、百工等各二人,武器一人)。盖随其所管之道,置於外州,以行尚书事。开皇八年将伐陈,则置淮南行省於寿春;九年已平陈,则废淮南行台省。唐初亦置行台。武德四年诏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自令、仆至郎中、主事,品秩皆与京师同,而员数差少,山东行台及总管诸州并隶焉。其益州、襄州、山东、淮南、河北等道,令、仆以下各降京师一等,员数又减焉。行台尚书令得承制补。其秦王、齐王府官之外,各置左、右六护军府,及左右亲事帐内府,贞观以後废。其後诸道各置采访等使,每使有判官二人,兼判尚书六行事,亦行台之遗制。
致堂胡氏曰:“由朝廷制藩屏,以藩屏临州县,以州县治百姓,如挈裘而振其领。政出於一,则禀承者无二三之惑。今唐全有四海,置邮以传命,虽万里之远,不逾时月而至矣。而建二三行台於外,使大臣承制补置,是政出於朝廷,又出於行台,夫岂国无异政之体哉!”
按:行台省之名,虽始於魏、晋之,然两汉初兴,高祖所以委萧何;世祖所以命邓禹,其权任盖亦类此。唐天宝以後,以盗贼陷两京,夷狄侵畿甸,则或以大元帅、副元帅命亲王、勋臣为之,然但可任专征之责,而他事则禀朝旨,则亦未尝备行台省之事也。至其末年,方镇擅地请节,於是或以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王爵命之,如钱Α、马殷、王审知之徒,盖名为奉正朔,而实自为一朝廷矣。然则行台省之名,苟非创造之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後,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据之辈。至若承平之时,则不宜有此名也。建炎时,张魏公以枢密使宣抚川陕,赵忠简谓之曰:“元枢新立大功,出当川、陕,半天下之责。自兵事外,悉当奏禀。”盖大臣在外,忌权太重也。及魏公得罪,谪词言:“假便宜行事之制,忘人臣无将之嫌。肖内阁以招贤,拟尚方而铸印。”然则承制之事易以惹谤,忠简之言固笃论也。
○吏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司封郎中 员外郎 司勋郎中 员外郎 考功郎中 员外郎 官诰院附)
《周礼 天官》,太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理邦国(变冢言太者,进退异名也。百官总焉,则谓之冢宰;列职於王,则谓之太宰。宰,主也。建,立也。邦,理王所居之邦国。佐,犹助也。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以佐王理邦国。汉成帝初,分尚书置四曹,盖因事设员,以司其务,非拟於古制也。至光武乃分为六曹。迄於魏、晋,或五或六,亦随宜施制,无有常典。自宋、齐以来,多定为六曹,稍似《周礼》。至隋六部,其制益明。唐武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