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设官充其僚吏。盖因授任者莫详其源,既有副使,又置司马,参杂重设,遂为其例。况不标於甲令,固须区别著定恒规也),判官二人(分判仓、兵、骑、胄四曹事,副使及行军司马通署),掌书记一人(掌表奏书檄。《齐书》曰:“宋江夏王义恭取邱巨源为掌书记。”),参谋无员(或一人,或二人,参议谋画),随军四人(分使出入)。开元中,凡八节度使(碛西、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幽州、剑南、岭南,此八节度也。後更增加,兼改名号),盖古之持节都督江左四中郎将、近代行军总管之任(凡将帅出行,兵满万人以上,则置长史、司马,仓、兵等曹参军;若万人以下,员数递减。自至德以来,天下多难,诸道皆聚兵,增节度使为二十馀道。其非节度使者谓之防御使,以采访使并领之。采访理州县,防御理军事。初,节度与采访各置一人,天宝中始一人兼领之。乾元中,始置都统,使监总管诸道,或领三道、或领五道,皆古方岳牧伯之任也。上元末,省都统,後又改防御使为都团练守捉使,皆主兵事而无旌节,僚属亦减。有副使一人掌贰使事,判官二人分判军事。自永泰以来,都团练使稍有加置参谋者)。若朝觐则置留後,择其人而任之(宋武帝起义讨桓元既平京口,向建业,以孟昶为长史,总摄後事;及讨司马休之,伐荆州,以中军将军刘道邻监留府事,皆留後之任也。自後无代无之,不复遍举)。
○都护
汉宣帝地节二年,初置西域都护,为加官也。或以骑都尉、谏议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始以郑吉为之。後废。至後汉永平十七年复置(班超为西域都护,大破焉耆、尉犁,斩其王。自是西域降伏,纳质者五十馀国)。晋、宋以後,有都护之官,亦其任也。(《齐书》曰:“广州西南有二江,川源深远,别置督护,专征讨之任。陈伯超为西江都护,沈ダ为南江都护。”)。唐永徽中,始於边方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四大都护府,後又加单于、北庭都护府(麟德元年,改中都护为单于都护)。府置都护一人(掌所统诸蕃慰抚、征讨、斥堠,安辑蕃人及诸赏罚,叙禄勋功,总判府事),副都护二人(掌贰都护事。其安北、单于则置一人),长史、司马各一人(录事、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参军各一人,参军事三人。其安北、单于唯有司马、仓曹、兵曹各一人,馀并不置)。
○观风俗使
唐贞观八年,分遣萧、李靖、杨恭仁、王、窦静、李大亮、刘德威、皇甫无逸、韦挺、李袭誉、张亮、杜正伦、赵宠智等巡省天下,延问疾苦,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以後不复置。
○巡察按察巡抚等使
贞观二十年,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二十一人,以六条巡察四方,多所举刺。太宗命褚遂良一其类以闻,乃亲自临决牧宰以下,以能官进擢者二十人,罪死者七人,流罪以下免黜数百人。天授二年,发十道存抚使,以右肃政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等为之(时分巡天下者,皆左、右台官)。神龙二年,敕左右台内外五品已上官,识理通明无屈挠者二十人,分为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郡。景龙二年,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天下。至开元八年五月,复置十道按察使,以陆象先、王皎等为之。贞元八年,以江、淮荆、襄、陈、宋、河朔水灾,遣中书舍人奚陟、左庶子姚齐语、秘书少监雷成、京兆少尹韦武为诸道宣抚使,振给灾荒,均平赋役,疏决囚系,惩肃官吏。元和四年,以旱灾,复遣左司郎中郑敬等为诸道宣抚使。
○黜陟使
贞观八年,发十八道黜陟大使。二十年,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以六条巡察四方,黜陟官吏。开元二十一年遣使,以崔翘等为之。天宝五载遣使,以席豫等为之。至德二载遣使,以虢王等为之。建中元年,以庾何等为之。自建中以後省。
○采访处置使
开元二十二年,初置十道采访处置使,以御史中丞卢绚等为之,仍置印。二十五年,命诸道采访使考课官人善绩,三年一奏,永为常式。天宝九载,敕:“采访使但察访善恶,举其大纲,自馀郡务所有奏请,并委郡守,不须千及。”乾元元年,诏:“近缘狂寇乱常,每道分置节度。其管内缘徵遣及文牒,兼使命来往,州县应命非不艰辛,仍加采访,转益烦扰。其采访使置来日久,并诸道黜陟使宜且停,待後当有处分”(其年改为观察处置使)。
容斋洪氏《随笔》曰:“唐世於诸道置按察使,後改为采访处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郡,既又改为观察。其有戎旅之地,即置节度使。分天下为四十馀道,大者十馀州,小者二、三州,但令访察善恶,举其大纲。然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势不胜其重,能生杀人,或专私其所领州,而虐视支郡。元结为道州刺史,作《舂陵行》,以为‘诸使诛求符牒二百馀通’,又作《贼退示官吏》一篇,以为‘忍苦裒敛’。阳城守道州,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又遣判官督赋,城自囚於狱。判官去,复遣官来按举。韩愈《送许郢州序》云:‘为刺史者恒私於其民,不以实应乎府;为观察使者常急於其赋,不以情信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