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盖取前史《儒林传》之义。唐因之。
宋崇宁初,以儒林郎换节察掌书记、支使,防、团判官。
文林郎,隋置散官,盖取北齐文林馆徵文学之士以充之义。唐因之。
宋崇宁初,以文林郎换留守、节察推官,军、监判官。
从事郎,古无此阶。宋崇宁定选阶,以从事郎换防、团推官,监判官。
从政郎,古无此阶。宋崇宁定选阶,初以通事郎换录事参军、县令;政和,改通事郎为从政郎。
修职郎。唐置登仕郎。
宋崇宁初,以登仕郎换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改登仕郎为修职郎。
迪功郎,隋置将仕郎为散官。唐因之。
宋崇宁初,以将仕郎换军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户,簿、尉。以上七阶,系选人用举考及功赏改官。政和既以从政、修职、迪功郎易通仕、登仕、将仕郎,其通仕、登仕、将仕三阶系奏补未出官人。
右,宋初省、台、寺、监之官特以寄禄,皆不领本职。元丰三年,始按《唐六典》肇新官制,凡省、台、寺、监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文阶自开府至将仕为二十四。崇宁、大观、政和相继润色之。绍兴举行元之法,分置左、右,词人为左,馀人为右。淳熙初,乃去左、右字。今任子杂流惟细,转通直郎、奉直中散二大夫(有出身人不转),若带贴职则超资。京官以上四年一转,无出身人逐资转,有出身人超资转。至奉议并逐资转,至朝议大夫有止法,仍七年一转。
○武散官
◎骠骑将军
汉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光武中兴,以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三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苍为骠骑辅政,开东ト,延英雄。及苍归国,有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α美之)。数年复罢(其官属附见《大将军》後)。魏、晋、齐并有之。梁杂号中亦有。陈後主以萧摩诃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加左光禄大夫,特开黄ト,施行马,厅事、寝堂置鸱尾,如三公制。後魏初,加“大”则在三司上。太和中制,加“大”则在都督中外诸军下。後周亦有之。隋开皇中,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将军各二人。十七年,颁铜兽符於骠骑、车骑府。炀帝改骠骑为鹰扬郎将,改车骑为鹰扬副郎将。唐复改为车骑、骠骑,其制如开皇而益复微矣。故武德元年诏以军头为骠骑将军,军副为车骑将军;又诏太子诸率府各置骠骑将军五员,车骑将军十员。後皆省之。显庆元年,乃复置骠骑大将军为武散官。
◎辅国将军
後汉献帝置辅国将军,以伏完为之。晋王平吴後,拜辅国大将军。有司奏,辅国依比未为达官,不置司马,不给官骑。诏依征、镇给五百大车,增兵五百人为辅国营,给亲骑百人、官骑十人,置司马。宋明帝泰始四年,改为辅师将军。後废帝昱元徽二年复故。梁、後魏、後周、隋并有之。唐辅国大将军为武散官。
◎镇军将军以下
镇军大将军,魏置,文帝以陈群为之。晋则杨骏、胡奋并领镇军将军。齐、後周、隋亦有之。唐因之。
冠军将军,魏置,以文钦为之。盖因《史记》楚义帝以宋义为卿子冠军;汉武帝以霍去病功冠三军,封冠军侯之义也。晋亦有之。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历代并有(隋文帝置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品凡十六等,为散号将军,以加授。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武官上柱国以下为散实官,将军为散号官。至炀帝时定令罢之)。唐因之。
麾将军,梁置杂号。陈及唐并有之。
忠武将军,梁置杂号。陈有之,唐因之。
壮武将军,梁置杂号。陈有之,唐因之。
宣威将军,唐置。
明威将军,梁置杂号。後魏亦有之,唐因之。
定远将军,梁置杂号。唐因之。
宁远将军,晋置。唐因之。
游骑将军,魏置。陈有之,唐因之。
游击将军,汉置,武帝以苏建、韩说为之。後汉邓晨亦为之。晋及陈并有之。唐因之,又置怀化大将军、归德将军以授蕃官。
◎诸校尉
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校尉为八校,各有司马。後汉以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为五校。皆掌宿卫兵(按大驾卤簿,五校尉在前,各有鼓吹一部),各有司马(蔡质《汉仪》曰:“五营司马见校尉,执版不拜。”)。并属北军中候。时五校官显职,而府寺宽敞,舆服光丽,伎巧必给,故多以皇族肺腑居之。至灵帝,又置西园八校尉(其名曰上军、中军、下军、典军、助军、佐军,及左、右校尉)。自魏、晋以下,五校之名与後汉同,唯後魏五校各置二十人。
中垒校尉(汉掌北军营垒门内,又外掌西域。後汉省中垒,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