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六谯酇鹿邑城父卫真榖熟后以民户少并城父入谯卫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阳酇入永城其睢阳永城去隶归德后复置城父领三县谯 【下】 鹿邑 【下】 城父 【下】
襄阳路
襄阳路宋为襄阳府元至元十年兵破樊城襄阳守臣吕文焕降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更襄阳府为散府未几罢省十一年改襄阳府为总管府又立荆湖等路行枢密院十二年立荆湖行中书省后复罢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枣阳二县来属设录事司领县六州二州领四县襄阳 【下倚郭】 南漳 【下】 宜城 【下】 谷城 【下】 光化 【至元十三年南伐明年设官置县属南阳十九年来属】 枣阳 【至元十四年属南阳十九年来属】 均州下宋为武当军元至元十二年江陵归附割隶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还属襄阳领二县武当 【下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 郧 【下兵后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 房州 【下】 宋置保宁军恭帝德佑中知州黄思贤纳土命千户镇守仍领思贤领州事元至元十九年隶襄阳路领二县房陵 【下】 竹山 【下】
蕲州路
蕲州路 【下】 宋为防御州元至元十二年立淮西宣抚司十四年改总管府设录事司领县五蕲春 【中倚郭】 蕲水 【中】 广济 【中宋理宗嘉熙兵乱徒治大江中洲归附后复旧治】 黄梅 【中嘉熙兵乱侨治中洲后复旧】 罗田 【下兵乱县废归附后始立】
黄州路
黄州路 【下】 宋为团练军州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四年立总管府十八年又为黄蕲州宣慰司治所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设录事司领县三黄冈 【中州治所】 黄阪 【下兵乱侨治郑州青山矶归附还旧治】 麻城 【下兵乱徒治千子山归附还旧治】
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庐州路
安丰路
安庆路
庐州路
庐州路 【上】 宋为淮西路元至元十三年设淮西总管府明年于本路立总管府隶淮西道二十八年以六安军为县来属后升六安县为州设录事司领县三州三州领八县合肥 【上倚郭】 梁 【中】 舒城 【中】 和州 【中】 宋隶淮南西道元至元十三年置镇守万户府明年改立安抚司又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为州隶庐州路旧设录事司后并入州领三县历阳 【上倚郭】 含山 【中】 乌江 【中】 无为州 【中】 宋以光州城曰镇置无为军元至元十四升为路二十八年降为州罢镇巢州为县以属焉 【按明史稾巢县宋镇巢军元改为州寻降为县元志未晰谨附识】 领三县无为 【上倚郭】 庐江 【中】 巢 【下】 六安州 【下】 宋六安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二十八年降为县隶庐州路后升为州领二县六安 【中】 英山 【中】
安丰路
安丰路 【下】 宋为寿春府又以安丰县为安丰军继迁安丰军于寿春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安丰路总管府十五年定为散府领寿春安丰霍邱三县二十八年复升为路以临濠府为濠州与下蔡蒙城俱来属设录事司领县五州一州领三县寿春 【中倚郭】 安丰 【下】 霍邱 【下】 下蔡 【下至元十三年隶寿春府二十八年罢府与蒙城皆来属】 蒙城 【下】 濠州 【下】 宋为团练州初隶淮南路后隶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归附设濠州安抚司十五年定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革怀远为下县来属领三县镇离 【下倚郭】 定远 【下】 怀远 【下宋为怀远军领荆山一县元至元二十八年以军为县隶濠州省荆山入焉】
安庆路
安庆路 【下】 宋为安庆府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安庆路总管府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设录事司领县六怀宁 【中】 宿松 【中】 望江 【下】 太湖 【中】 桐城 【中】 潜山 【中英宗至治三年初立 按续舆地考潜山县本怀宁县之清朝玉照二乡地宋为四寨元至元中立野人原寨至治三年始立县谨附识】
淮东道宣慰司 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
扬州路
淮安路
高邮府
扬州路
扬州路 【上】 宋为淮东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十四年改为扬州路总管府十五年置淮东道宣慰司本路属焉十九年省宣慰司以本路总管府直隶行省二十一年行省移杭州复立淮东道宣慰司上统本路属淮安二郡而本路领高邮府及真滁通泰崇明五州二十二年行省复迁宣慰司遂废所属如故后改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汴梁路复立淮东道宣慰司割出高邮府为散府直隶宣慰司设录事司领县二州五州领九县江都 【上倚郭】 泰兴 【上】 真州 【中】 宋置建安军又升为真州元至元十三年初立真州安抚司十四年改真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复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扬子 【上倚郭至元二十年省录事司入焉】 六合 【下】 除州 【下】 元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总管府二十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三县清流 【中至元十四年省录事司入焉】 来安 【下】 全椒 【中】 泰州 【上】 元至元十四年立泰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改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海陵 【上倚郭】 如皋 【上】 通州 【中】 宋静海郡元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复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静海 【上倚郭】 海门 【中】 崇明州 【下】 本通州海滨之沙洲宋建炎闲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