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教子弟,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旧时从议郎为博士,其通叡异艺,入平尚书,出部刺史、诸侯守相,久次转谏议大夫,中兴高第为侍中,小郡若都尉。博士限年五十。其督邮板状曰:「生事爱敬,丧没如礼。理易、尚书、孝经、论语,兼崇载籍,穷微阐奥,师事某官,经明受谢。见授门徒尚五十人以上,正席谢生,三郡三人,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身无金痍痼疾,三十六属,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赏赐,行应四科,经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举。顺帝讳保,故称守。安帝以博士多非其人,诏命三公、将军、中二千石举博士各一人,务得经明行高,卓尔茂异。是时群僚承风,凡所旌贡,绰有余裕。后旋复故,遂用陵迟。初,平帝元始四年,改博士为博士师,后汉兼而存之,并择儒者。桓荣、鲁恭、戴凭等并为博士。魏及西晋朝博士置十九人。魏乐详字文载,拜博士。于时太学初立,有博士十余人,其学多偏,不敢亲教,备员而已,唯详五业并授。武帝咸宁四年,初立国子学,置国子博士一人,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元帝时,荀崧上疏曰:「昔咸宁、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黄门通洽古今、行为世表者,领国子博士。」宋、齐诸博士皆皁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梁国学有博士二人,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魏、晋、宋、齐并不置五经博士,至此始置焉。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武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陈因之。后魏、北齐并有之。后魏崔逸为国子博士,每有公事,逸常被诏独进,博士特命,自逸始也。隋仁寿元年,省国子博士;大业三年,复置一人。大唐增置二人。龙朔二年,改为司成宣业,咸亨初复旧。诸州府亦有经学博士一人。助教:晋咸宁四年,初立国子学,置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江左及宋并十人。宋制,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左传、公羊、谷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十经,助教分掌。宋、齐并同。梁国子助教旧视南台御史,品服与博士同,陈因之。后魏亦有。北齐置十人。隋置四人。大唐国子学助教三人,诸府、州、县各有助教员。府、州二人,县一人,学生各有差。
太学博士:晋江左增置国子博士十六人,谓之太学博士,品服同国子博士。梁置太学博士八人,陈因之。后魏亦然。北齐国子寺有太学博士十人。后周置太学博士下大夫六人。隋初置太学博士五人,仁寿元年,罢国子,唯立太学,置博士五人;大业三年,减置二人。大唐因之。助教:后魏置。北齐亦有之,置二十人。后周曰太学助教上士。隋又曰太学助教,五人;大业三年,减三人。大唐因之。
广文馆: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并以文士为之,大唐天宝九载置。
四门博士:后魏书刘芳表:「去太和二十年,立四门博士,于四门置学。按礼记曰『天子设四学』,郑玄注:『同四郊之虞庠也。』今以其辽远,故置于四门,请移与太学同处。」从之。北齐二十人,隋五人,大唐三人。助教:北齐国子寺有二十人,隋初则五人,大唐因之。直讲四人,大唐初置,无员数,长安四年,始定为四员。大成二十人,大唐置,取贡举及第人,简聪明者,试书日诵得一千言,并日试策所习业等十条通七,然后补充,仍散官,禄俸赐会同直官例给。武太后长安中,省,而置直讲,定为四员。
律学博士:晋置,属廷尉,卫觊奏请置律学博士,转相教授,东晋以下因之。梁曰冑子律博士,属廷尉。陈亦有律博士。后魏、北齐并有之。隋大理寺官属有律博士八人。大唐因之,而置一人移属国学。助教一人,从九品上。
大唐置书学博士三人,又置典学二人。贞观六年正月,命整治御府古今工书锺、王等真迹,得千五百一十卷。太宗尝谓侍中魏征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征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命侍读。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武太后神功元年,谓凤阁侍郎王方庆曰:「卿家多书,合有右军遗迹。」对曰:「臣十代再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往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并以进讫。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今进上。」太后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以为荣。算学博士二人,典学二人。
军器监监 丞 主簿 甲坊署 弩坊署
后周武帝四年,初置军器监。大唐武德初,置军器监。贞观元年,罢军器大监,置少监,后省之,以其地隶少府监,为甲弩坊。开元初,复以其地置军器使。至三年,以使为监,更置少监一员,丞二员,主簿一员,录事一员,及弩坊等署。十一年,悉罢之,复隶少府,为甲弩坊。十六年,移其名于北都,置军器监。亦尝以太原尹兼领。天宝六载,复于旧所置军器监,监一人,领甲坊、弩坊两署。
丞、主簿各一人,大唐置。
甲坊署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