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将军及诸将军加大者,皆金章紫绶,武冠,佩水苍玉。诸军司马,银章青绶,朝服武冠。」其四安、四平、左右前后、征虏等将军及四中郎将,晋代荀羡、王胡之并居此官。宋齐以来,唯处诸王素族无为者。齐以二卫,左右。四军,前后左右将军,谓之四军。五校,即汉之五校。骁骑、游奥、积射、强弩、殿中员外、殿中、武卫七将军,殿中司马督及虎贲中郎将,从仆射,宋志曰:「从仆射,汉东京有中黄门从仆射,非其职也。魏代因其名而置从仆射。」职官要录曰:「本期门之职,汉桓帝时置从仆射,掌诸散从,其射事则主帅之。」羽林监,武骑常侍谓之西省,而散骑谓东省。梁武帝以将军之名高下舛杂,命更加厘定,于是有司奏置一百二十五号将军。以镇卫、骠骑、车骑为二十四班,内外通用。四征、四中为二十三班,四中谓军、卫、抚、权。八镇为二十二班,东西南北左右前后,八安为二十一班,东西南北左右前后。四平、四翊为二十班,四平,东西南北。四翊,左右前后。凡三十五号,为重号将军。又有五德将军,忠武、军师,武臣、爪牙、龙骑、云麾,镇兵、翊师、宣惠、宣毅,智威、仁威、勇威、信威、严威,智武、仁武、勇武、信武、严武,谓五德将军。以班多者为贵。凡十品二十四班。品十取其盈数,班二十四以法气序。制簿悉以大号居后,以为选法,自小迁大也。前史所记,以位得从公,故将军之名,次于台槐之下。至是备其班品,叙于百官之外,凡一百二十五将军。后魏将军之名多矣,谓骠骑、车骑、卫为三将军。末年有八柱国大将军,其中六人各督二大将军,事在柱国将军篇。凡十二大将军。元赞、元育、元廓、侯莫陈顺、宇文导、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此十二大将军。又各分统开府二人,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四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自大统十六年以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矣,咸是散秩,无复统御。后周武帝三年,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隋炀帝以左右翊卫、改左右卫为之。左右骁卫、改左右备身为之。左右武卫、隋初旧名。左右屯卫、改左右领军为之。左右御卫、新加置。左右候卫,改左右武候为之。凡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以总府事。每卫各置长史、录事参军、司仓、兵、骑、铠等参军员。军人总名卫士。盖魏、周十二大将军之遗制。大唐武德初,秦王既平王世充及窦建德,高祖以秦王功殊今古,自昔位号不足以为称,乃特置天策上将军以拜焉,位在王公上。及升储宫,遂废天策府。二年七月,高祖以天下未定,事资武力,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乃置十二军,分关中诸府以隶焉。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丹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麟州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每军将一人,副一人,取威名素重者为之,杨恭仁、刘弘基、长孙顺德等并为其将。督耕战之备。自是士马强劲,无敌于天下。五年省。七年,以突厥寇掠,复置十二军,后又省之。其后定制,有:左右卫、隋之翊卫。左右骁、左右武、左右威、左右威,隋之屯卫。左右领军、左右金吾、金吾,隋之武候卫。左右监门、左右千牛,凡十六卫,大将军各一人,左右卫及左右金吾总谓之四卫,其余谓之杂卫。将军总三十人。左右千牛卫将军各一人,余位各二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六军,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三人,皆有卫署。开元十二年,张说奏,于三辅拣五尺八兵十二万人,谓之骑,置于南衙。每月分番,自此以后,不复简点。其余骠骑、辅国、镇军、冠军四大将军,云麾、忠武、壮武、宣威,明威、定远、宁远、游骑、游击等九将军,并为五品以上武散官。先天二年正月十日诏:「往者卫士,计户取充使,二十一入幕,六十出军,既惮劬劳,咸欲避匿。今改取二十五以上充,十五年即放出。频经征镇者十年放出。自今以后,羽林、飞骑先于卫士中简择。」开元十一年二月敕:「同、华两州,精兵所出,地资辇毂,不合外支。自今以后,更不得取同、华两州兵防。」
左右卫并亲卫
汉京师有南北军,掌理禁卫,南军若今诸卫,北军若今羽林等军。周勃驰入北军是也。初有卫将军。说在本篇。魏末,晋文王又置中卫将军。武帝受禅,分中卫为左右卫将军。以羊琇为左,赵序为右。并置佐吏,皆掌宿卫营兵,银章青绶,武冠,绛朝服,佩水苍玉。宋齐谓之二卫,各领营兵,每暮一人宿直。后增二卫仪从为九十人。陈因之。后魏永光初,又增置左右卫将军各二人。北齐二人,分掌左右厢,所主朱华阁以外,各武卫将军二人贰之。隋初,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又各统亲卫。炀帝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又加置亲卫,并领勋武三卫。炀帝改三卫为三侍,非翊卫府皆无三侍。其所领军士名为骁骑。大唐复为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掌宫掖禁御,督摄队伍。将军各二人。贰大将军事。
长史各一人。晋武帝置左右卫,各有长史、司马。东晋省长史。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并同。至隋,左右卫各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