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赏罚,叙录勋功,总判府事。副都护二人,掌贰都护事。其安北单于则置一人。长史、司马各一人。录事、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参军各一人,参军事三人。其安北单于唯有司马、仓曹、兵曹各一人,余并不置。
通典职官典
通典卷第三十三 职官十五
州郡下
京尹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河南尹 留守附 郡太守 总论郡佐郡丞别驾 长史 司马 录事参军 司功 司仓 司户 司兵 司法 司士 参军事 经学博士 医博士 中正 通守 五官掾 督邮 郡尉 县令 总论县佐丞 主簿 尉 五百附 乡官 镇戍关市官 致仕官
京尹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河南尹 留守附
周官有内史,秦因之,掌治京师。汉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内史为京兆尹,绝高曰京,十亿曰兆。大众所聚,故曰京兆。更名左内史为左冯翊。冯,辅。翊,佐也。初秦官有主爵中尉,掌列侯。汉景帝中元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扶,助。风,化也。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治长安城中。三辅黄图曰:「长安以东为京兆,长陵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为右扶风。」皆治在城中。故赵广汉叹曰:「乱吾治者二辅也,诚得兼之,直差易耳。」银章青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佩水苍玉。秩异凡州,所监郡为京师,置尹一人,丞一人。赵广汉字子都,为京兆尹,以和颜接士,推功于掾吏,发于至诚。吏见者,皆输写心腹。广汉天性精于吏事,尤善为钩距,以得人情,其发奸擿伏如神。冬狱当断,先为调棺,皆曰「死无所恨」。又张敞为尹,一日捕诸偷得数百人,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又王尊、王章、王骏并为京兆,皆有名。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汉初,三辅治长安。后汉都洛阳,置河南尹,以三辅陵庙所在,不改其号,但减其秩,与太守同。后汉延笃字叔固,及边凤皆为京兆尹,并有雄名。语曰:「前有赵、张,后有边、延。」赵张谓赵广汉及张敞。后汉左冯翊、右扶风属司隶,寻省。魏晋为京兆太守。后周都关中,又为京兆郡。隋京兆郡置尹并佐吏,合二百四十四人。大唐京兆府本为雍州,置牧一人,以亲王为之。太宗为秦王、中宗为英王、睿宗为相王时,并居其任,多以长史理人。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置牧如故。掌宣风导俗,肃清所部。或以亲王居阁而遥领焉。初雍州置别驾,以贰牧之事。永徽中,改别驾为长史。开元初,改雍州长史为京兆尹,总理众务。凡前代帝王所都,皆曰尹。南朝曰丹阳尹,后魏初曰代尹,东魏曰魏尹,齐曰清都尹。
河南尹,其地在周为王城。成王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曰「尹兹东郊」。盖今河南牧之任,亦留守之始。秦兼天下,置三川守。三川,河、洛、伊也。秦末李由为三川守。汉兴,更名三川为河南,后增守为太守。王莽改太守为大尹,改河南大尹为保忠信卿。光武中兴,徙都洛阳,改太守为尹,章绶服秩与京兆同。主京都,特奉朝请。李膺为河南尹。魏晋皆为河南尹。魏司马芝为河南尹,莫有及者。又晋傅嘏为河南尹,有大益于民,皆隐其端迹,若不由己出。故当时无赫赫之名,人久而后安。后魏太和中,迁都洛阳,又置河南尹。东魏置洛州刺史。后周置洛州总管,寻罢之。隋初为洛州刺史,复为河南内史。樊子盖检校河南内史,屡有治绩。文帝谓曰:「今为公别造玉麟符,以代铜兽。」大业初,为荆河州刺史,又为河南太守,寻为河南尹,与京兆同。大唐武德四年,置洛州都督。贞观十七年,改为刺史。显庆二年,置东都,改刺史为长史。而洛州本置牧一人,以亲王为之,中宗为周王时,及卫王重俊实居其任,多以长史理人。至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改长史为尹。其牧尹之制,一如京兆。诸曹僚佐亦如之。各有少尹二员,通判府事。京兆少尹,魏晋以来治中之任。隋文帝改为司马,炀帝又改为赞治,后又改为丞。武德初,复为治中。永徽元年,以大皇帝讳改为司马。本一员,太极元年,雍、洛二州各加司马一员,分为左右。开元元年并改为少尹。开元以后,增置太原府为北京,官属制置悉同两京。初,武太后长寿元年,以并州后之故里,改为北都,神龙初废。开元十一年,又以并州高祖起义之始,复置太原府,号曰北京。初,开元元年正月,于蒲州置中都,改州为河中府,至六月而罢。后上元元年,复置岐州为凤翔府,又以益州为成都府。
留守,周之君陈,似其任也。此后无闻。后汉和帝南巡,祠园庙。张禹以太尉兼卫留守。晋张方劫惠帝幸长安,仆射荀藩等与其遗官在洛阳为留台,承制行事,号为东西台。至安帝时,刘裕置留台,具百官。又后魏孝文南伐,以太尉元丕、广陵王羽留守京帅,并加使持节。大唐留守之制,盖因此也。高宗仪凤元年,司农卿韦夕机为东都留守。时有道士朱钦遂,为中宫所使,至都,所为横恣。机执而囚之,因奏曰:「道士假称中宫驱使,依倚形势,臣恐亏损皇明,为祸患之渐。」高宗特发中使赐书忍谕,仍云不须漏泄。武太后临朝,垂拱三年,文昌右丞相苏良嗣为京留守。时尚方监裴匪躬检校京苑,将鬻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