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万一千八十。
蒲州今理河东郡。唐虞所都蒲阪也。春秋时地属魏,及晋献公灭魏,以其地封大夫毕万。毕万,毕公高之后,魏犨祖父也。毕万之后,十代至文侯,列为诸侯,与韩赵三分晋,地属魏。至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徙都大梁。秦兼天下,置河东郡,历两汉不改。博物志云:「有山泽近盐沃土之人,不才。汉兴,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代皆衰绝也。」魏晋亦然。后魏亦为河东郡,兼置雍州,及属秦州。后周改为蒲州,亦兼置河东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河东郡。大唐初,为蒲州。开元九年五月,置中都,改为河中府,寻罢仍旧。时扬州功曹参军、丽正殿学士韩覃上疏曰:「臣闻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无起土功,无聚大众。』昔鲁夏城中丘,春秋书之,垂为后诫。今建国都,乃长久之大业也。犯天地之大禁,袭春秋之所书,夺人盛农之时,愚臣窃以为甚不可也。至若两都旧制,分官众多,费耗用度,尚以为损,岂况更建中都乎?夫河东者,国之股肱郡也。劲锐强兵,尽出于是。其地隘狭,今又置都,使十万之户将安投乎!且陋东都而幸西都,自西都而造中都,取乐一君之欲,以遗万人之患,务在都国之多,不恤危亡之变,悦在游幸之丽,不顾兆庶之困,非所以深根固蔕不拔之长策矣。昔汉帝感锺离之言,息事德阳之殿,赵主采续咸之谏,止造邺都之宫。臣愚诚愿下明诏,罢中都,则福履无疆,天下幸甚。」至六月三日,诏停。或为蒲州,或为河东郡。领县八:
河东汉蒲阪县。春秋秦晋战于河曲,即其地也。有蒲津关,后魏大统四年,造浮桥;九年,筑城为防。大唐开元十二年,河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铁人四。其牛下并铁柱连腹,入地丈余,并前后铁柱十六。妫汭水,今有舜庙在焉,其庙周宇文护所造。又有雷首山,夷齐居其阳,所谓首阳山也。有风陵堆,与潼关相对。
桑泉有三疑山。汉解县故城,今县东南。
猗氏汉旧县,猗顿所居,古郇国也。有古令狐城,左传云晋文公从秦返国,「济河,围令狐」,即此。
安邑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鸣条陌,汤与桀战于此。汉旧县。
解隋曰虞乡,武德元年改之。
虞乡汉解县地。后于虞乡城置解县,更于解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县。
宝鼎汉汾阴县。有后土祠、汤庙。
永乐武德二年,分芮城县置。
绛郡东至高平郡四百五十里。南至陕郡二百二十里。西至冯翊郡四百十里。北至文城郡二百七十里。东南到河南府五百里。西南到河东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文城郡三百里。东北到平阳郡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五百二十里,去东京六百三十里。户八万二千二百,口五十一万七千三百十。
绛州今理正平县。春秋时为晋国,即故绛与新田之都也。后韩魏赵灭晋,其地属魏。秦属河东郡。秦末,甚地属魏豹。汉定魏地,还属河东郡,后汉因之。魏晋属河东、平阳二郡地。后魏置东雍州。其龙门、万泉即属秦州。西魏、后周以为重镇。后周改曰绛州,兼置正平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绛郡。大唐为绛州,或为绛郡。领县十一:
正平汉临汾县地。有汾浍二水。有高齐故武平关,在今县西三十里,故家雀关在县南七里,并是镇处。
曲沃汉绛县地。春秋时晋曲沃地。台骀神祠在此。
翼城古晋之翼邑,汉绛县地。
绛春秋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汉闻喜县地。
闻喜亦故曲沃地,汉左邑县之桐乡也。汉武行幸至此,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杨柳可为箭。高候原在县北,即十六国刘曜破石勒将石季龙处也。
垣汉旧县。东北有王屋山,沇水所出。有古皋落城,西魏于此置邵郡,以备东魏。
夏汉安邑县地。盖以夏禹所都为名。夏都安邑城,在今县北十五里。
龙门古耿国。有龙门山,即大禹所凿。三秦记云:「鱼鳖上之即为龙,否则点额而还。」汉皮氏县故城在今县南。今县则后魏秦州所理。
稷山汉闻喜县地。后魏龙关郡。后周勋州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即王思政所筑玉璧城,为周氏重镇,齐神武再攻围,皆不克。
万泉汉汾阴县。
太平汉临汾县。
平阳郡东至上党郡三百九十里。南至绛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文城郡二百十五里。北至西河郡三百九十里。东南到高平郡四百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百十里。西北到大宁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阳城郡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七百五十里,去东京七百二十里。户六万四千八百,口四十二万一千八百八十。
晋州今理临汾县。亦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为河东郡地,二汉因之。魏分置平阳郡,晋因之。刘元海称汉僭位,建都于此。后魏为平阳郡,兼置唐州,后改为晋州,后置总管府。东魏、北齐皆为重镇。隋初改平阳为平河郡,寻废;炀帝初,置临汾郡。大唐为晋州,或为平阳郡。领县九:
临汾汉平阳县有姑射山,又有故尧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