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2-目录

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第405页

十有六卷。其中间有叙述失次,端委相淆者,睿鉴指示,旷若发蒙。谨仰遵圣训详为核正,各加案语以明之。俾首尾秩然。不惟久湮陈笈得以表章,且数百年未补罅漏,一经御览,义例益明,尤为是书之幸矣。
△《宋季三朝政要》六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卷首《题词》,称理宗国史为元载入北都,无复可考,故纂集理、度二朝及幼主本末,附以广、益二王事。其体亦编年之流,盖宋之遗老所为也。然理宗以后国史,修《宋史》者实见之,故《本纪》所载反详於是书。又是书得於传闻,不无舛误。其最甚者,谓宝庆元年赵葵、赵范、全子才建守河据关之议,遣杨谊、张迪据洛阳,与北军战,溃归。案宝庆元年葵、范名位犹微,其后五年,范始为安抚副使、葵始为淮东提刑。讨李全,子才乃为参议官。至端平元年灭金,子才乃为关陕制置使、知河南府、西京留守,有洛阳溃败之事。上距宝庆元年九年矣,所纪非实也。其馀叙次,亦乏体要。然宋末轶事颇详,多有史所不载者,存之亦可备参考也。其以理宗、度宗、瀛国公称为三朝,而广、益二王则从附录,体例颇公。卷末论宋之亡,谓君无失德,归咎权相,持论亦颇正。
而忽推演命数,兼陈因果,转置人事为固然,殊乖劝戒之旨。殆欲附徐铉作《李煜墓志》之义而失之者欤。
△《宋史全文》三十六卷(内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原本题曰《续通鉴长编》,而以李焘《进长编表》冠之於前,是直以为焘之《长编》矣。案焘成书在孝宗时,所录止及北宋。此本实载南宋一代之事,其非出焘手明甚。检勘此书,每卷标题皆有“宋史全文”四字,而《永乐大典》宋字韵内亦多载《宋史全文》,与《长编》截然二书。又此本《目录》前有《坊间原题》,称本堂得《宋鉴》善本,乃名公所编,前宋已盛行,再付诸梓云云。盖本元人所编,而坊贾假托焘名,诡称前宋盛行耳。惟《永乐大典》所收之书,皆载入《文渊阁书目》。乃《宋鉴》多至六部,独不见《宋史全文》之名,或亦杨士奇等编辑时因标题而致误欤。又别本之末有商邱宋荦《跋》曰“宋李焘有《通鉴长编》百六十八卷、《续长编集要》六十八卷、《续宋编年》十八卷,今世藏书家往往求之甚渴。此三十六卷是元人所干刂,卷首割去著书人姓名,卷末割去‘大元’字,其为元胡宏《续通鉴长编》无疑”云云。则又臆断之语,未见其有确证也。其书自建隆以迄咸淳,用编年之体,以次排纂。其靖康以前,亦本於焘之《长编》,而颇加删节,高、孝二代则取诸留正之《中兴圣政草》。
今以《永乐大典》所载《圣政草》相与参校,其文大同小异。留正等所附案语,亦援引甚多。至光、宁以后,则别无蓝本可据,为编书者所自缀辑。故《永乐大典》於光、宁二宗下亦全收此书之文,勘对并合。其於诸家议论,采录尤富。如吕中《讲义》、何俌《龟鉴》、李沆《太祖实录论》、《足国论》、富弼等释、吕源等增释、陈瓘《论大事记》诸书,虽其立说不尽精醇,而原书世多失传,亦足以资参考也。惟原本第三十六卷内度宗、少帝及益王、广王事迹,俱有录无书,《永乐大典》亦未采。今姑仍其阙焉。
△《通鉴前编》十八卷、《举要》三卷(编修邵晋涵家藏本)
宋金履祥撰。履祥有《尚书表注》,已著录。案柳贯作《履祥行状》曰:“司马文正作《资治通鉴》,系年著代。秘书丞刘恕作《外纪》,以记前事。顾其志不本於经,而信百家之说,不足传信。乃用邵氏《皇极经世书》、胡氏《皇王大纪》之例,损益折衷,一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复加训释。断自唐尧,以下接於《资治通鉴》,勒为一书。既成,以授门人许谦曰:二帝、三王之盛,其媺言懿行,后王所当法。战国申、韩之术,其苛法乱政,亦后王所当戒。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后,司马公既已论次。而春秋以前无编年之书,是编固不可少之著也”云云。盖履祥撰述之意,在於引经据典,以矫刘恕《外纪》之好奇。惟履祥师事王柏,柏勇於改经,履祥亦好持新说。如释”桑土既蚕”,引后所谓桑间为证;释“封十有二山濬川”,谓营州当云其山碣石,其川辽水;以《笃公刘》、《七月》二篇为豳公当时之诗,非周公所追述;又以《七月》为豳诗,《笃公刘》即为豳雅;皆不免於臆断。以《春秋》书尹氏卒为即与隐公同归於鲁之郑大夫尹氏,尤为附会。
至於引《周书》记异,於周昭王二十二年书释氏生。则其徵引群籍,去取失当,亦未必遽在恕书上也。然援据颇博,其审定群说,亦多与经训相发明。在讲学诸家中,犹可谓究心史籍,不为游谈者矣。履祥自撰《后序》,谓既编《年表》,例须表题,故别为《举要》三卷。凡所引经传子史之文,皆作大书。惟《训释》及《案语》则以小字夹注,附缀於后。盖避朱子《纲目》之体,而稍变《通鉴》之式。后来浙江重刻之本,列《举要》为纲,以经传子史之文为目,而《训释》仍错出其间,已非其旧。又《通鉴纲目》刊本,或以此书为冠,题曰《通鉴纲目前编》,亦后来所改名。今仍从原本,与《纲目》别著於录,以存其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