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甚详。有资史籍考证。如:米芾,卒年五十有七,与《宋史》本传年四十九不同。子友仁仕至工部侍郎,与《宋史》兵部侍郎不同。
△敬乡录十四卷(旧钞本)
元吴师道撰并序。专纪婺地人物,并录诗文,始梁代迄宋末,婺人如喻叔奇良能、何茂恭恪之文,皆陈龙川所剧赏者,多讬此以传。
△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一卷(钞本)
此从郡中黄氏所得元刊本传录。元制: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两榜,一甲止一人。是科,一甲各三人,二甲各十五人,三甲各三十二人,共百人。蒙古与色目各二十五人,汉人与南人各二十五。蒙古及第第一人为同同,第二人为余忠宣阙;汉人及第第一人为李齐。原本录後附《试策》,多断烂处,而忠宣一篇,差可读,殆有神物护持者与!潜研钱氏谓录中诸人里贯,可考证《元史》阙讹。黄氏丕烈跋曰:“嘉庆二年春正月,从郡城醋坊桥崇善堂书肆获睹此元刊本,亟购归,质诸钱竹汀先生。先生据之驳正《元史》数条,作跋见示,余因装治成帙,播诸友人,而是录遂有闻於世矣。得书之後十日,荛翁记。”
△重刻宋朝南渡十将传十卷(元刊本)
此书卷一至卷四,为刘、岳、李、魏四将传,题“史官章颖纂”,其韩世忠、张俊、虞允文、张子盖、张宗颜、吴玠六将之《传》,不题撰人,盖元人续纂也。案:袁本《读书志》有四将《传》,无十将《传》者,尚是章颖旧本。周香严所藏毛氏钞本,先以《种谔传》,赵起撰,不分卷,亦无《宋朝南渡十将传》字样,是别一本也。此本为曹倦圃藏书,後有黄荛圃跋。(卷首有“檇李曹氏藏书”、“曹溶之印”二朱记。)
△十七史百将传六卷(元刊残本)
题:“东光张预集。”全书十卷,凡百人。始太公,迄五代之刘词。传後各引《孙子兵法》,合其行事断之。其书见晁、陈两家《书目》。传本绝稀,惜仅存自太公而下,止陶侃。旧为汲古毛氏藏书。(卷首有“毛晋”、“顾文耀氏”二朱记。)
△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元刊本)
题:“赵郡苏天爵伯修辑。”凡名臣四十七人,采录事迹,皆标出处。发端於为胄子日,成书於至顺间,久而後就,此其初刻本也。有许有壬、欧阳玄、王理、王守诚等序。目後有“元统乙亥余志安刊於勤有书堂”一条。案:元统止癸酉、甲戌二年,乙亥乃至元元年,书林不知改元而误记耳。天爵又有《辽金纪年》,见王理序,今其书不传。此本旧为郡人吴伊仲藏书,继归执经堂张氏、士礼居黄氏、爱日精庐张氏。(卷首有“伊仲枚庵校览所及”、“吴巷张氏执经堂藏”、“士礼居藏”诸朱记。)
△稗史集传一卷(明刊本)
元徐显撰。专记其所与游及耳目所闻见者,凡隐士十一人,烈妇二人。前有自序,《传》後有《论赞》,绎其旨,盖亦元之逸士也。旧为毛子晋藏书。
△草莽私乘一卷(旧钞本)
题:“南村陶宗仪钞辑。”凡孝子、忠臣、节妇二十篇,其主意在龚圣予所作文信国、陆君实两传也。宋《遗民录》刻二传,多脱讹,得此可以校正。是书出南村手稿,藏王弇州家。江上李氏录副以传。旧为邑中钱氏所藏。目後有题记云:“万历庚申春日借李如一钞本缮写。”(卷首有“张远之印”、“超然”二朱记。)
△成都氏族谱一卷(钞本)
元费著撰并序。专纪成都大姓世系,但书其名,不书其事。自唐以後氏族之学,无有传者。此书缀缉有法,犹可考见其略焉。
○史钞类
△两汉博闻十二卷(旧钞本)
旧不题名。案晁氏《读书志》作杨侃撰。侃以避真宗讳,後改名大雅,亦见《东都事略》。是书明黄省曾刻本流传颇多。此从宋刻录出者。卷末有题记云:“元质顷游三馆,蒐览载籍,得《两汉博闻》一书,记事纂言,真得提钩之要,惜其传之不广也。爰是正而芟约之,刻板於姑熟郡斋。乾道壬辰十月旦日吴郡胡元质书。”今以是书校《汉书》颜《注》,可以正讹者,如第一卷引《高帝纪》“萧何立北阙”注,公车司马,亦在此焉,今《汉书注》“此”误“北”。第二卷引《文帝纪》“诽谤之木”注“服虔曰,桥梁边板柱头也”,今《汉书注》“边板”误“交午”。(案本亦作“边板”,与此书合。)第三卷引《武帝纪》“跅弛之士”注“不入俗检而见斥逐者”,今《汉书注》“斥”误“跅”。又引《昭帝纪》“五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注“因使住一岁一更”,今《汉书注“使”误“便”或误“更”。第四卷引《景帝纪》“中六年,取苑马”注“养马三十万头”,今《汉书注》“头”误“匹”。又引《成帝纪》“建始元年,公主王主”注“王主,即翁主也”,今《汉书注》“即”误“则”。举此数端,略可推见其善。惜为元质删削,恐已失杨氏之旧矣。旧为季沧苇藏书。(卷首有“沧苇”、“季印振宣”二朱记。
△东莱吕氏西汉精华十四卷东汉精华十四卷(明刊本)
旧不题名。首标“东莱吕氏”,宋、元时书肆本式也。此明藩重刻本。有刊板序。
△十七史详节二百七十三卷(元刊本)
此书仿南宋巾箱本。凡《史记》二十卷,《西汉书》三十卷,《东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