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327页

艾杜元凯之流。其兴利与召信臣等。而功名之意居多焉。君子亦探其心。而不欲与以是名。则副乎循吏之名者。盖其难哉。近今之世。吾得一人焉。曰石家绍。字瑶臣。冀城人。道光二年进士。官江西知县。终铜鼓营同知。自大吏僚友搢绅先生。士民卒隶。无不以君为循吏也。入都时。除夕饮予斋中。论史记不绝口。问君所行事。则笑谢不自言。及卒。见其友所为传。皆为民吏者所当为。人或怠焉伪焉。独力诚行之以尽其心。江西尝大饥。钱粟未办。而饥民集西山者。已数万人。齐声呼赈。巡抚署屋宇皆震。大吏不知所为。或曰。急檄石令。石令至。万众皆迎伏跪拜曰。愿听处置。是赈也。得缓而无变。夫呼抢攘之时。见一人则帖然服者。惟婴儿于慈母则然。而君能得之数千万汹汹饥迫之众。且君之于民。非能解衣而衣之。推食而食之也。而若此何哉。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然而非父母其心者。则不能为此。君所以得此于民者欤。尝自记曰。吏而良。民父母也。其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故自号曰民佣。嗟夫。父母之保抱其子者。盖日为佣而不自知也。是则君所以自处者矣。
鄱阳县知县吴君家传
梅曾亮
江西民有以事讼于巡抚者。闻人言。令当得罪。乃惊。怀牒而还。盖鄱阳令吴君事也。君阳湖人。讳琦。字镜涵。又字敬庵。以乾隆丁酉科举人。四库馆誊录令江西鄱阳县。少豪迈自喜。年二十登泰山。携酒观日出。痛饮而下。及为吏。循循然一于儒。鄱阳两遇旱灾。自出数千金以振。民有讦所怨以教匪者。君曰。以何为验。曰。不食肉盐耳。君曰。若餔之而食。则奈何。讦者屈。遂释不问。又有诬大姓为不轨者。大吏命以兵往。君先期召所名捕者曰。有一不至。吾不汝能救矣。辨其诬于上。得释。君先令宜黄。山邑民多族居。有所捕。人不易得。丞尉以檄来者相继。君至。皆请罢。以酒食召其族豪。令致囚以自赎。故两邑民皆爱君甚。尝自鄱阳至南昌。乡民请留宿。君曰。吾事急。还当诣汝。及还。从者请便道。君卒如约。其归也。以贫负官钱。民代偿以金六百。乃归。教授十余年。道光丙戌年卒。孙鋋。字邪溪。好为古文。
梅曾亮曰。民自枉而不忍伤其令。令之贤过于使邑无冤民者。而宦亦不达何哉。方勤襄公对   睿皇帝曰。福建省如某某州县。皆好官也。然不得升职。   上曰何以。公对曰。不合例处分多也。方公之言。亦古大臣之心哉。
山东馆陶县知县张君墓表       
包世臣
君讳琦。字翰风。别号宛邻。姓张氏。江苏阳湖人。初名翊。故字翰风。宛邻者。以善顾宛溪读史方舆纪要之书。欲刊正其舛啎。为德邻也。阳湖常州附郭邑。君族聚居大南门德星里。丁中才数十。然十余世以儒为业。常州文人显宦。大都着门下籍。故虽贫弱不达。而为名族。称常州大南门张氏。祖金第。寄籍天津县学生。貤赠翰林院编修。妣白氏。貤赠孺人。父蟾宾。本县学生。赠翰林院编修。妣姜氏。赠孺人。赠君蚤世。君之兄编修惠言。世所称皋文先生者。方四岁。而君为遗腹。诞弥之日。则乾隆甲申十二月十四也。孺人以纺织抚两孤。年及就傅。无力行束修。族人外出教授。率半月有一归者。孺人具蔬食。招使授君兄弟书。而自督念诵。渐能解字义。审句读。博览载籍。转益多师。编修通许郑何虞氏。君通马班陈范氏。编修工选赋。君工选诗。编修工篆。君工分。君晚以分法入真行。尤沈酣蹈厉。完固不可犯。其古文倚声举子业三事。工力略同。而编修雄厚。君幽深。卒不相袭也。君故善隐忧。蚤岁慨然任天下之重。究生民利病甚悉。既不得于有司。嘉庆壬戌。编修复捐馆。次年君一子孙继殀。遂嗒然意尽。弃诸生以医自寓。及举次子曜孙。乃浪迹齐鲁晋郑间。癸酉适至都。友生援例强与顺天试。领荐。应甲戌春闱。挑取誊录。庚辰冬。传补   实录馆誊录官。道光癸未。议叙知县。其夏签分山东试用。君年盖六十矣。以季冬署邹平县事。山东州县。倚钱漕羡余为生。岁饥则无入项。而供亿馈遗不能减。故相率讳灾。是岁邹平旱无禾。君以封印之次日受事。见大田皆龟坼。未种麦。时山东巡抚为今直隶总督一等侯琦善。承宣为今广东巡抚朱桂桢。二公皆知君。君受事。即下乡谕父老。佥谓初秋报旱。被前官鞭扑。秋灾例不出九月。今征漕已竣。何敢更报。报且何益。君曰。若以荒田输漕。筋力已竭。上忙倏开征。又将安出。若其以秋冬无雨不能种麦为词。我历四百七十二庄。小除夕乃能回署。是日各庄以一人至城。我新岁携若词进省白大宪。当可蒙恩缓征也。父老莫不涕泣。至期毕集。甲申正月四日。君旅贺二公毕。复谒朱公呈牍。备述所见穷困状。朱公以白琦公。破省例准君牍。而附近邹平之十六州县。灾形同者。因得共吁二公汇奏。缓征至秋后。未几长山县解抢夺受伤事主至。君受其词。则曰。贤父母莫问。彼猾吏欺吾父母初任。小人必不与休。贤父母毋代人担重咎。君曰。若失事所。得毋有大树否。在大树南。抑北耶。曰在树北五六步。君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