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比也。但其意主于富国。而未主于富民耳。
亢仓子曰。人舍本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流徙。国家有灾患。皆生远志。无有居心。农则其产●。其产●则重流散。又曰。人农则朴。朴则易用。此皆知本之论。有天下者不可不知。
只永不起科四字。不劳不费。为西北足食之本。而守望相助四字。为足兵之本。但国家须守此勿失民信为急耳。
开中军屯。宜互相表里。腹里莫如开中。边塞莫如军屯。
农田议
张士元
国家自西南用兵以来。所费不赀。又自辛酉之夏。京畿大水。民困未苏。馈饟与赈恤兼行。财力固不能不屈矣。当此之时。为公家长计。使上下俱受其利。而有备无患者。亦惟务本而已矣。汉人所谓地有遗利。民有余力。以今之亦然。使尽垦生谷之土。尽驱游食之民归农。则国家财力之完富。可计日而俟也。愚不能周行天下。不知四方治田若何。然以足迹所至。谘访所及者言之。则天下之田。未有如大江以南之治者。江南本水乡。虽无古井田之法。而沟洫甽浍。防水写水之制犹古也。其民虽有游手。然田无不耕者。阡陌之中。春荣菜麦。秋荣禾稻。桑麻茂密。鸡犬相闻。方二三千里。几于尺土必垦。所以公私粮食。常取给于东南一隅也。踰淮而北。过山东直隶之境。则平原旷野。千里荒芜。虽有种禾黍者。亦少深耕易耨之功。岁收益薄。而不足之处。又不种桑而种柳枣。其民不出于农亩。则业于商贩。其尤无藉者。鬻歌取食。男女年八岁以上。十四五以下。使跕屣鸣弦。伺候客馆。而优笑滋多矣。此无他。北方久无沟洫之制。其田专仰雨水。命悬于天。田者少利。则放而之末作耳。以一方观之。则天下地力民力之未尽可知也。近闻湖南辰州府。设碉卡八百余座。募勇丁驻守。使居民均出田亩十分之七。与勇丁耕种自食。麻阳民不愿。至于赴京陈诉。是其地有能耕之民。而无可耕之田也。又壬戌春。见京师水灾新退。流民散处城内外者。以万亿计。其饥且病而死者所在多有也。 朝廷设粥煮饼以食之。又出仓米。贱其价以粜之。为惠甚厚。然使舍业而待朝夕之给。所谓以饿殍之养养之也。何如与之闲田。设法安置。而使之耕乎。夫田少之处。至夺田以耕。田多之处。或弃田不耕。而饥民且置其手足于无所用。则大计可决矣。其一曰劝农功。语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然愚民无所。劝则不勤。汉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代田人之法。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学耕种养苗状。自是流民渐还。田野辟而储积多。今诚下令使州县长吏。亲行课农。以勤惰为赏罚。召募流亡。申明崇本抑末之教。而多方以诱导之。则游手当日寡。而地利日出矣。其二曰宽赋科。康熙时令郡县垦荒田。约六年成熟。起科纳赋。而畿辅报垦者甚少。北方既无沟洫之制。则新垦之田。旱即成赤土。水即成巨浸。有收无收不可知。而赋科一定。不可复免。所以小民听其荒芜而不愿垦也。当时陆稼书先生宰灵寿县。尝具陈巡抚于公云。与其稽查太严。使民畏而不敢耕。何如稍假有司以便宜。使得以熟补荒。因请宽至十年起科。其言极明切。今宜遵而行之也。其三曰权水利。古遂人之法。未能遽行于天下。而穿渠溉田。则代有人焉。若魏史起秦郑国之类是也。今中原陆地。诚引水以溉之。则久不耕之缦田。其息必倍。如虑今日财力不能及此。则随地相视。一浦一港。善为蓄泄。皆足以利田畴。振农氓。或亦如虞伯生京东之议。募富民疏渠。而以其所溉之田多少。为赏爵之上下。其补官在诸色捐纳之先。则民必有愿效力者。久之则水利广矣。由北方推行之。则东南之漕运可宽矣。漕运宽则积谷储仓。以时敛散。而东南之民。亦受无穷之惠矣。此万世之利。非仅目前小补之计也。但当行之有序。而需之以岁月耳。愚又闻之。王者之富。藏之于民。故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自古治天下者。求足用之道。未有舍本务而别开利孔者也。故言农田于理财之日。事似迂远。而实不易之至理也。
凤台县志论食货
李兆洛
县境侈于西北。而缩于东南。断长补短。方百里而有余。准今亩度之。方一里者。为田五百四十亩。方百里者。为方一里者万。则为田五百四十万亩也。山水之占地者少。民居既稀。里落寥旷。计城郭途巷山陵林麓川泽。四而去一。其余当得田四百万亩有奇。今岁赋计田之在额者。不过四之一。民户近十万。丁口不及三十万。土杂五色。多坟衍。硗瘠之地十一。其谷宜麦宜黍宜菽宜稷宜麻宜胡麻宜荞麦。下地亦宜稻。杂稼宜棉宜靛宜烟。其蔬宜菜宜萝卜宜莴苣宜苋宜菠薐宜葵宜宜蒜宜韭宜胡荽宜芥宜青椒。其蓏宜瓜宜瓠宜茄。其果宜榴宜梨宜柿宜枣宜桃宜李宜杏宜蒲萄。药则紫艾柴胡江蓠芎藭茵陈枸杞紫苏之属亦多有。木则槐榆椿樗。山亦宜松柏。而种者少。晋书称八公山。草木皆如人形。而水经注则云八公山无草木。惟童阜耳。今北山固濯濯也。询之山民。或云不宜木。然其故老皆云北山向时木甚美。中栋梁。今城中老屋。多北山木所构。其产有青红。大皆合围以上。发老屋者犹时时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