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03-别史

26-台湾通史-清-连横-第120页

,小北曰天枢。城多植竹凿池,广二丈,深一丈五尺。绅士郑用钖等董之。二十三年修。同治九年,增建炮台,今圯。
宜兰县城:宜兰故蛤仔难也,嘉庆十五年建噶玛兰厅,择地五围。委办知府杨廷理始筑土城,周约三里,长六百四十丈,东西互均,南北相距一百八十丈,垣高六尺有奇,环种九芎,故曰「九芎城」。十七年,通判翟淦增植刺竹,并建四门,各以方向名之。二十四年,通判高大镛重建。道光十年,萨廉修之。城内旧有水圳两道,自西而东,乃引以为池,深七尺,宽一丈五尺。光绪元年,改为宜兰县。
台东直隶二城:未建。
埔里社厅城:光绪四年,改北路理番同知为中路抚民理番同知,驻埔里社。总兵吴光亮以官帑四千圆,建筑厅署,垒土为城,多植刺竹,为四门,周二里许,曰「大埔城」。
基隆厅城:未建。
南雅厅城:未建。
澎湖厅城:郑氏之时,置安抚司,驻暗澳旧城。归清后,设巡检,而城已圯。康熙五十六年乃筑小城,称「新城」。雍正五年,改厅,犹未建也。光绪十一年法军之役,城陷。十三年十二月,总兵吴宏洛乃发兵筑城,十五年十月告竣,周七百八十九丈有二尺二寸,高一丈五尺,堞高三尺,凡五百七十,基深三尺五寸,宽二丈四尺。辟四门,西南各增一门,皆建楼壮丽。东南临海,西接金龟头,北浚护濠。计费二万三千五百三十七两,为台湾善后局支办。是年,移厅署于今治。
衙署
延平郡王府:在安平镇王城内,今圯。
东都总制府:在承天府治西定坊下大埕,土名统领巷。同治间,陈氏子孙以陈永华曾为总制,改建宗祠。
承天府:在府治东安坊南向。归清后,改为台湾府署。
天兴县:在府治镇北坊米市,今废。
万年县:在兴隆里,即凤山奋城,今废。
台湾巡抚衙门:在台北府治抚台街,光绪十三年,巡抚刘铭传建。
台湾布政使衙门:在台北府治,旧为巡抚行台,光绪十三年,布政使沈应奎建。
满汉两察院:在台南府治东安坊,雍正元年建,今圯。
台湾抚垦大臣衙门:在南雅厅治,光绪十二年,帮办抚垦林维源就其别庄暂用。
分巡台澎道署:在台南府治西定坊,康熙二十三年,巡道周昌建。
台南府:在府治东安坊,原台湾府署。雍正七年,知府倪象恺就明承天府改建。
经历司:在府署东南。
台北府:在府治,光绪四年,知府陈星聚建。
经历司:在府署之南。
台湾府:未建,暂设彰化县治,以旧时北路理番厅署充用。
经历司:在府署。
台东直隶州:光绪十三年,南路抚民理番同知袁闻柝建。十四年秋,番乱被毁。十二月,知州吴本杰乃就故址之南畔详请筑垒,四围各宽三十丈。
台湾海防厅:旧在鹿耳门。雍正八年,移建台南府治西定坊。光绪十一年裁。今废。
淡水海防厅:原在竹堑士林庄。雍正二年,同知王汧建。乾隆二十一年,同知王锡缙移建于厅治。光绪元年,裁,暂充台北府署。
澎湖海防厅:原巡检署,在大山屿西澳,康熙二十三年建。
北路理番厅:原在彰化县治。乾隆五十三年,移鹿港。嘉庆二年,同知汪楠建于粟仓南畔。光绪九年,裁。
中路理番厅:在埔里社大埔城。光绪四年,总兵吴光亮建。
基隆海防厅:原基隆通判署。
南雅理番厅:在大嵙崁庄,光绪二十年建。
噶玛兰通判署:在厅治东街。嘉庆十八年,通判翟淦建。光绪元年,改为宜兰县署。
基隆通判署:在厅治。光绪元年建。十三年,改为海防同知署。
卑南州同署:在卑南庄,寄治于安抚军营内。
花莲港州判署:未建。
安平县署:原台湾县署,旧在台南府治东安坊。乾隆十五年,知县鲁鼎梅移建镇北坊。
典史署:在县署之右。
凤山县署:原在旧城。康熙四十三年,知县宋永清建。乾隆五十三年,移建今治埤头街。
典史署:原在旧城,后移治县署之右。
嘉义县署:原在佳里兴。康熙四十三年,移驻今治。四十五年,摄县事同知孙元衡建。乾隆二十七年,知县卫克堉重建。
典史署:在县署之右,雍正二年建。
恒春县署:在县治。光绪元年,知县周有基建。
典史署:在县署之右。
淡水县署:在台北府治,光绪四年建。
典史署:在县署之右。
新竹县署:在县治,光绪元年建。
典史署:在县署之右。
宜兰县署:原噶玛兰厅署。
典史署:在县署之右。
台湾县署:在府治新庄仔庄,光绪十四年建。
典史署:在县署之右。
彰化县署:在县治之中。雍正六年,知县汤启声建。林爽文之役,毁。乾隆五十三年,知县宋学灏重建。戴潮春之役,复毁。同治十二年,知县孙继祖再建。
典史署:在县署之右。乾隆十二年,典史朱江重建。
云林县署:原斗六门巡检署。
典史署:在县署之右。
苗栗县署:在县治,光绪十四年建。
典史署:在县署之右。
罗汉门县丞署: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