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03-别史

68-清史稿台湾资料选辑---第215页

,惜老不能来』!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即欲归,当遣官送之』。干学对以「笃老无来意」;上叹息不置,以为人材之难!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历志」出吴任臣之手,总裁千里遗书,乞审正而后定。尝论「宋史」别立道学传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朱彝尊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卒,年八十六。
宗羲之学,出于蕺山;闻「诚意慎独」之说,缜密平实。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所著「易学象数论」六卷、「授书随笔」一卷、「律品新义」二卷、「孟子师说」二卷;「文集」则有「南雷文案」、「诗案」,今共存「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约」四卷。又着「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叙述明代讲学诸儒流派分合得失,颇详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阅明人文集二千余家,自言与「十朝国史」相首尾。又「深衣考」一卷、「今水经」一卷、「四明山志」九卷、「历代甲子考」一卷、「二程学案」二卷。辑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又「明夷待访录」一卷:皆经世大政。顾炎武见而叹曰:『三代之治,可复也』!天文则有「大统法辨」四卷、「时宪书法解新推交食法」一卷、「圜解」一卷、「割圜八线解」一卷、「授时法假如」一卷、「西洋法假如」一卷、「回回法假如」一卷。其后梅文鼎本「周髀」言天文,世惊为不传之秘;而不知宗羲实开之。晚年,又辑「宋元学案」;合之「明儒学案」,以志七百年儒苑门户。宣统元年,从祀文庙。
宗炎,字晦木;与兄宗羲、弟宗会俱从宗周游。其学术,大略与宗羲等。着有「周易象辞」三十一卷、「寻门余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力辟陈搏之学;谓「周易」未经秦火,不应独禁其图,至为道家藏匿二千年始出。又着「六书会通」,以正「小学」;谓扬雄但知识奇字、不知识常字,不知常字乃奇字所自出也。又有「二晦山栖诸集」;以故居被火,俱亡。康熙二十五年,卒;年七十一。
宗会,字泽望;明拔贡生。读书一再过,不忘。有「缩斋文集」十卷。
百家,字主一;国子监生。传宗羲学。又从梅文鼎问推步法,着「勾股短测解原」二卷。康熙中,明史馆开,宗羲以老病不能行;徐干学延百家入史馆,成史志数种。
邵廷采
(邵)廷采,字允斯、又字念鲁;诸生。从韩当受业,又问学于黄宗羲。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读刘宗周「人谱」,曰:『吾知王氏学所始事矣』!蠡县李■〈王恭〉贻廷采书,论明儒异同,兼问所学;廷采曰:『「致良知」者,主「诚意」;阳明而后,愿学蕺山』!又私念师友渊源,思托著述以自见。以为阳明扶世翼教,作「王子传」;蕺山功主「慎独」,作「刘子传」;王学盛行,务使合乎准则,作「王门弟子传」;金铉、祁彪佳等能守师说,作「刘门弟子传」。
康熙五十年,卒;年六十四。
--以上选自原书卷四八七(列传」二六七「儒林」一)。
顾炎武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
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
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尝与友人论学云:『百余年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然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所罕言;「性」与「天道」,子贡所未得闻。「性命」之理,着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告哀公:「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颜子几于圣人,犹曰:「博我以文」。自曾子而下,笃实无如子夏;言「仁」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数十百人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讲危微精一,是必其道高于夫子而其弟子之贤于子贡也。「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是故「性」也、「命」也、「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