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03-别史

77-清实录宣统朝政纪---第132页

以应第二会之事机。今三会又来。若不亟事研究。则必仍蹈故辙。自非先事豫备不可。而先事豫备之法。臣愚以为宜仿各国通例。将该会约文速行颁布。选深通中国旧学之法律家。深通外国情势之外交家、辅以兼通中外文字之新学家。组成一研究会。以研究该约之利害。利害明而三会之应提何议。自有定见。现在二会豫会各国。均将约文及本国议恉。刊印专书。颁示全国。分赠友国。良以条约关于军事者多。既颁示全国。则本国所业经承认之条。军民所共守。可免外人口实。分赠友国。则本国从违之意恉。显著无隐。一旦有事。可援成说以应付。而不为条约所拘。我国海陆军政方事振兴。军事之经验未深。约文之利害难辨。故研究考订。较各国当更为慎重。臣躬参和会。见闻较切。查和会成文十三约。言国际解纷者二。言国际军事者十一。国际解纷之法。注重仲裁裁判。此外十一约之言军事者。挈其大纲。曰宣战规则。曰陆战规则。曰陆战中立规则。曰开战后处置敌国商船规则。曰商船改充战舰规则。曰敷设自动水雷规则。曰海军石滟驳击口岸城乡规则。曰海战红十字会规则。曰捕获中立国船只规则。曰设立国际捕获审判所规则。曰海战中立规则。此十一事或关交战。或关中立。虽多国际交涉。实为国内要政。惟列国并峙于大地。海陆之形势迥殊。形势殊而此国之法律以为是者。彼国之法律或以为非。故当两国开战之际。无论为交战国。为中立国。往往以违背公法之举。互相诘责。终以各据国法。各引成例。而辩之有理。各不任咎。和会开议之初。有鉴于此。欲求举动一致之法。遂采辑列国之军规。择取战史之旧例。订为条约。互相遵守。用意非不善。但一经商议。各择合本国法规者争事赞同。背本国法律者争事排斥。磋商良久。于关涉军事之数十议题中。仅订成十一约。订成之后。豫会各国既不甘不画押以放弃应享之权利。亦不肯轻然诺以勉尽责难之义务。遂于各约中提出不便本国之条。声明不表赞同。是各国谋举动一致之说。虽难实践。而各国不自便起见。计至周也。我国海陆军事。尚无各项专律。既不能执国法以相印证。即不能抱一见以决从违。自非先订各项专律不可。而各项专律。又非互证和会各约。不能承订。此和会约之关于军事法律而不可不亟事研究者也。又一国军事教育。固以讲求战术为第一要义。而战术之中。若捕获船只。若待遇俘虏。若救护病伤。国际应守之例。彼果违犯例规。此必遽施报复。故各国军事学校莫不有战时国际法一科。供将士研究。今最新之战时国际法。悉本此十一约以立论。以国与国交涉。本无可守之法律。所谓国际法者。不得不根据此万国遵守之十一约。惟研究之际。不徒贵知条文大恉而已。必须内顾国势以研究利害。有利者立赞同之学说。使临事引证而应用之。有害者立排斥之学说。使临事引证而抗辩之。故国际法之名称。万国从同。国际法之学派。各国不一。虽第二和会订约以来。陆海战规如宣战。如中立如捕获。往时学派极见纷歧。今大旨已归一致。然各国不画押之条。仍鼓说立异。自成一派。俾军民知所向背。我国战时国际法一科。已见于法政学堂。大率译自他国。而不本中国之势以立言。尚不成有裨军政之专学。即不得为军事学校之范本。今宜将条约之译文。国家之成见。编订成书。颁行国内。令从事法学军学者。详究抉择之方。趋避之术。订成课本。作军事学校之教科。庶国家之政策。可以作学说之先导。军民之学说。可以为政策之后盾。此和会约之关于军事教育而不可不亟事研究者也。研究入手之处。非先将全约译成汉文不可。顾译解綦难。非有通顺确切之约文。俾血■乣共读。将利害何由而明。利害不明。即操纵无术。此国际之大患也。近年归国留学生中。当不乏晓明约意之人。正可选一二通材。令从事于译解。臣愚以为宜尽宣统二三两年之内。第一译约成汉。第二将各约辨晰利害。撰为学说。在国内则凭此学说以参订军事专律。亦凭此学说以辅益军事教育。在国际则凭此学说以应宣统四年三会议题之徵问。诚一举而两得者也。下所司议。寻奏、所陈各节。有业经豫备者。有正在筹办者。有难以实行者。总之和会一举。条件至繁。关系至重。要在先事豫谋之实际。不在立会著说之虚文。今距会期尚有三载。使随时随事讲求有素。似尚不至有临会竭蹶之虞。从之。  
○出使大臣伍廷芳奏、在秘办理交涉情形。已将该国虐待华人苛例。分别驳改。并订立证明书。互相签押。以为他日彼此遵守之据。又奏、索偿秘工焚掠华人商店。派员催商。下外务部知之。  
○以办理漕运出力。予前署杭州府知府三多议叙。  
○以代办使事。积劳病故。予分省补用道李经叙优恤。  
○以捐产赡族。赏浙江候补五品京堂刘锦藻故父刘镛扁额曰承先赡族。  
○壬午。仁宗睿皇帝诞辰。遣官祭奉先殿。  
○孝钦显皇后神牌升祔太庙。前期三日。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先师孔子。  
○遣官告祭德宗景皇帝暂安寝殿。  
○谕军机大臣等、电寄袁树勋电奏悉。仍遵前旨将所陈应办各事宜。和衷妥商。会同具奏。  
○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