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一辩论。本大臣并未令吉领事在该处开仗,该领事在该处擅自逞兵,本大臣自应惟该领事是间。至轻动干戈、杀伤性命一节,本大臣亦深为不忍。其确情果与闽浙总督英、福建巡抚卞所奏相同,本大臣亦必将该领事暨洋将责处。其洋将索去之洋银,除系领事官所取地方官赔补英民亏累之款外,无论称系赔补经费以及因有别项情节,本大臣必为办理退还。
再,该吉署领事官本大臣令其解任,业经两月;并令本任台湾领事官郇即行回任,大约现在早经到台。并行咨请本国水师提督派令大员总管兵船前赴台湾,会同郇领事官与地方官将各案妥速办理。所惜者,自京抵台传递来往文件,路途辽远,在路难免耽延,亦不能定传递一定时日;而台湾彼此争斗为日甚久,势必酿成巨案。故本大臣饬令郇领事回任并咨请水师提督派令大员会同郇领事之办法,未能赶及该处滋事之时。本大臣与贵亲王何等相愿两国永敦和好,一切交涉事件何等相愿秉公办理,彼此交相倚赖;乃闽浙督、抚以及台湾地方官不能体察本大臣与贵亲王和衷商办之意,或系明知、不欲奉行,故该处难免有此滋事之举。况英民在台湾所受冤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数年之间,多有此等情形。若地方官早经代为伸理,现在必无此等争斗、杀伤巨案。
所有台湾地方滋事详细情形,除俟该处领事官详报到日,再行照会贵亲王查照并按照条约酌办外,理合先行照覆。
--以上见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六十三。
同治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同治八年(一八六九)二月二十二日(甲子),闽浙总督英桂、福建巡抚卞宝第奏:
伏查台湾洋案,臣等委令兴泉永道曾宪德渡台与英国领事吉必勋逐案议结,因吉必勋于议结后纵令洋弁在安平地方违约妄为,即经据实驰奏;并将已、未结各案起衅情由同曾宪德与吉必勋面议各节,汇开清折咨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查核。续据曾宪德将洋案一律办结,禀经臣等于上年十二月间或据禀咨报、或钞禀咨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核办各在案,并不敢稍有回护粉饰。兹又饬据曾宪德将此案始末情形及与吉必勋来往文件汇录清册呈送,又据查明英人在台并无冤抑实情,禀复前来;声明洋弁■〈口茄〉当索去兵费洋银一万圆,现据接署凤山县知县韩庆麟具禀,业经吉必勋于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如数交还,由县解郡送交护理台湾道梁元桂兑收等情。正在核奏间,适曾宪德由厦门航海来省;臣等向其面询情形,均与所禀无异。
查英人在台贸易、传教者人数无几。如华洋交殴案内,英人为嗄■〈口礼〉、因与哨丁林海口角起衅,该洋人先行凶殴,林海举竹棍戳之,遂致带伤。经曾宪德亲见嗄■〈口礼〉,伤已平复;提林海枷责完案:此非有所冤抑也。樟脑被截案内,主谋之英人为北麒麟(即必麒麟),该洋人生性狡猾通晓各处土音,前在不通商之梧栖港买集樟脑,私开洋栈;并运大炮二尊,在彼恫喝,经署鹿港同知洪熙恬于标封时起出,解存台湾道衙门;案据确凿。吉必勋听其怂恿,毫不加察,绝口不许地方官置辩;请调兵船,因而要挟多端,台郡实受其害:彼更无所谓冤抑也。拆毁教堂、杀死教徒各案,帮耸吉必勋刁难之英人为教士马稚各,皆听入教奸民主使;又无所谓英民也。英使照会文内谓「英民在台所受冤抑并非一朝一夕」,皆系吉必勋诡饰之词,以掩其逞兵之咎。即如安平兵丁,本系额设。因吉必勋前往安平张贴告示,内有「兵船管辖地方,炮打兵勇」之语,城乡谣言四起,恐土匪乘机劫掠,贻害中外商民,是以副将江国珍饬令各兵在汛弹压防范,镇定人心,并非欲与英国兵船相争。乃吉必勋事后尚称「洋弁之开炮占署,由于江国珍添兵防守,不允退回所致」;冀图卸罪,殊为狡诈。至「台湾地方官于中外交涉之案并不按约速为办结,致领事藉端生衅」,固属咎无可辞;已将署鹿港同知洪熙恬、署凤山县知县凌树荃一并撤任,并由曾宪德等会议功过章程通饬台属各员遵照。嗣后华洋交涉事件,责令随到随办,不准稍有迁延;如再有延不办结之案,即由臣等指名严参,务使彼族无可借口。
惟英人在内地各处传教、通商定有条约,该国领事官遇事自应遵约照会妥办;即或地方官措置失宜,亦应申请该管上司或住京使臣听候核饬赶办完结。何得动用兵船,肆行要挟?况台属洋案既经臣等派员渡台查办、又经委员与之当面议定,分起书单给与阅看,该领事吉必勋已无异言;更何得复令洋弁违约妄为?虽勒去兵费洋银续据吉必勋按数交还,而偪死副将大员、伤毙兵勇、焚烧局库各节,情罪均较重大;且自吉必勋等动兵之后,各国领事偶有交涉事件相率效尤,辄藉兵船挟制,办理殊为棘手。若不将吉必勋等严行惩办、恐各国洋人寻隙构衅,益无底止。相应请旨饬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再行照催英国公使迅将吉必勋等撤回严办,速令该使前派之领事郇和赴台接任;并饬各口领事不得再用兵船挟制,以杜后患。
英国兵船于洋案办结后,均即撤回;现在台湾各口并无兵船寄碇,华洋均各相安。
四月十九日
四月十九日(辛酉)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等奏:
窃照上年十二月间台湾英领事官在安平地方违约纵兵索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