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广义》之肆口嫚骂所云乎?【真按:满清所以致治也.而今为汉人者忝言孔孟者多矣.而今政坛,则可谓销声匿迹矣.不如满人与东倭.】向命儒臣编纂《通鉴辑览》,其中书法体例有关大一统之义者,均经朕亲加订正,颁示天下。如「内中国而外夷狄」,此作史之常例,顾以中国之人载中国之事,若司马光、朱子义例森严,亦不过欲辨明正统,未有肆行嫚骂者。朕于《通鉴辑览》内存弘光年号,且将唐王、桂王事迹附录于后,又谕存杨维桢《正统辨》,使天下后世晓然于《春秋》之义,实为大公至正,无一毫偏倚之见。至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因地而名,与江南、河北、山左、关右何异?孟子云「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此无可讳,亦不必讳。但以中外过为轩轾,逞其一偏之见,妄肆讥讪,毋论桀犬之吠,固属无当,卽区别统系,昭示来许,亦并不在乎此也。况前史载,南北朝相称,互行诋毁,此皆当日各为其主,或故为此讪笑之词。至史笔系千秋论定,岂可骋私臆而废公道乎?夫历代兴亡,前鉴不远,人主之道,惟在敬天勤民,兢兢业业,以绵亿万载之丕基。所谓「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诚不在乎区区口舌之争。若主中国而不能守,如宋徽、钦之称臣、称侄于金,以致凌夷,南渡不久,宗社为墟,卽使史官记载曲为掩饰,亦何补耶?所有《通鉴纲目续编》一书,其辽金元三朝人名、地名,本应按照新定正史一体更正;至《发明》、《广义》内三朝时事不可更易外,其议论诋毁之处,着交诸皇子及军机大臣量为删润,以符孔子《春秋》体例。仍令黏签进呈,候朕阅定。并将此谕冠之编首,交武英殿照改本更正后,发交直省督抚各一部,令各照本抽改。将此通谕中外知之。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九三一 军机大臣等奏将发下《通鉴纲目续编》拟改各字黏签呈览等事片
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八日
臣等将发下《通鉴纲目续编》,遵照皇上阅定二册,于各册内悉心酌核,谨将拟改各字用黄签注明黏贴,并于书头黏签标识,恭呈御览。
再,臣永璇查此书系宋荦校刊,并非官刻,因卽至武英殿查现在库贮书九十四部,并无板片。应否即将此库贮之书照签挖补,每省颁发一部,令其遵奉谕旨一体改正。至书内人名、地名,应行译改者甚多,拟卽交馆查照辽金元三史画一更正,伏候训示。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九三二 寄谕河南巡抚李世杰向宋荦子孙查明《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板片
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八日
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尚书和<珅>字寄河南巡抚李<世杰>,【真按:原讹《珅》,照例径改!】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八日奉上谕:
从前《御批通鉴纲目》全书,系原任吏部尚书宋荦奉勅校刊进呈。是书《续编》、《发明》、《广义》内,于辽金元三朝时事有议论偏谬之处,且三朝人名、地名亦应按照新定正史一体更正,现已明降谕旨,令诸皇子及军机大臣量为删润,以符孔子《春秋》体例,候朕阅定后卽照改本更正。但现在武英殿并未存有是书板片,是否系宋荦当日刊刻,其板片仍存伊家?着传谕李世杰转饬地方官卽向其家子孙查明原板。如仍在伊家,卽检齐解交武英殿,仍严饬胥役人等毋得藉端滋扰。钦此。遵旨寄信前来。(军机处上谕档) 九三三 满票签为开送分校人员名单事致典籍厅移付
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九日
汉票签为移付事。【真按:竟有这种错误!(标题作满,此却作汉!)则怀疑前面四十八年肆拾捌年者是误置,或真讹谬矣.】
准续办缮写四库全书处咨称,照得本馆奉旨续缮四库全书三分,应派分校官六十员,遵照原奏于内阁、翰林院、国子监等衙门派充。相应移咨各该衙门,卽将现任拔贡、副榜、举人以上出身人员全行开列官单,并将有无现充各馆纂修、协修、分校等官之处卽详细注明,移送本馆。等因前来。
查本衙门中书现充各馆纂修、分校者,毋庸开送外;今将本处现在未经充当分校之典籍孙梅等四员,并查开中书科中书周燮等六员,相应开列名单,移付贵厅,转行续办缮写四库全书处查照办理可也。须至移付者。
计开:
内阁典籍孙梅,中书刘天宠、邵志望、张琠。
中书科中书周燮、杨潭、李韶泰、马青、叶恩纶、李式。
右移付典籍厅。(内阁移付) 九三四 署直隶总督英廉奏运往盛京文溯阁头拨全书已送至山海关交奉尹接运折
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十日
大学士兼署直隶总督臣英廉谨奏,为奏闻事。
案准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等抄奏内开,应送盛京文溯阁收贮之四库全书,分作五拨起程,面奉谕旨:自京至山海关,令通永道李调元沿途往来经理。钦此。钦遵。知会到前督臣郑大进。当卽飞饬遵照将应需抬运人夫妥协雇备去后。兹据通永道李调元禀称,遵卽赴京,会同内务府司员常福,将头拨书籍等项共一百八十二抬,于十月二十日自京起程。沿途需用抬夫,均系雇备足用,按站给价,随到随运,并无迟误,亦无擦损。于十月二十九日抵山海关,三十日送至关外红墙交界处所,交与奉天府府尹伯兴,逐一点收,接运前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