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可证。熊氏谓大史左史,内史右史,非也。其申《酒诰》大史内史掌记言记行,谓大史记行,内史记言,是已。郑注《玉藻》云:其书《春秋》、《尚书》具在,谓右史书动为《春秋》,左史书言为《尚书》也。荀悦《申鉴》云:古者天子诸侯有事,必告于庙,朝有二史,左史记言,右史书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与郑注合 (《礼书通故》三十四) 。
依此所论,则古之左史即《周礼》之内史,右史即《周礼》之大史。《玉藻》之左右字,以互讹而异,宜从《汉志》作左史记言,或言则左史书之;右史记事,或动则右史书之,其论辨至为明晰矣。熊氏所说,虽于大史何以为左史,内史何以为右史之故,未能质言。而内史记言、大史记事之旨,则由其说而证明,盖其所释,亦仅一间之未达耳。
至章学诚则不信记言、记事由史官分任之说。其论有云:
记曰,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其职不见于《周官》,其书不传于后世,殆礼家之愆文欤。后儒不察,而以《尚书》分属记言,《春秋》分属记动,则失之甚也。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其目,则《左氏》所记之言,不啻千万矣。《尚书》典、谟之篇,记事而言亦具焉。训、诰之篇,记言而事亦见焉。古人事见于言,言以为事,未尝分事与言为二也(《文史通义 书教上》)。
章氏所论,诚当于理,然考之《周礼》,内史掌书王命,同于唐宋之知制诰,即左史记言之谓也。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同于魏晋六朝之著作郎,即右史记事之谓也。《尚书》之《酒诰》、《顾命》,即內史所撰之王命,《春秋》为事典,《周礼》为政典,《仪礼》为礼典,即大史所掌之六典,所记之言,不必限于《尚书》,而其体必近于《尚书》,所记之事,不必限于《春秋》,而其体必近于《春秋》。如黄氏所释左史即内史、右史即大史之说为不误,则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亦渊源甚古之记载也。章氏虽未释左右二史当于《周礼》之何史,而于《周礼》之书则深信不疑,则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亦不得谓为无据矣。然记言者未尝不载事,如内史所撰之王命,必以事为依据是也。记事者未尝不载言,如大史所掌之六典,其中亦言事兼载是也。不过一重在言,一重在事,非谓言中无事,事中无言,《汉志》举《尚书》、《春秋》为喻,亦举其大者言之耳。
古代史官表
氏名
时代
职名
出处
附考
仓颉
黄帝
史
《说文叙》、卫恒
《四体书势》
沮诵
黄帝
史
《风俗通》、卫恒
《四体书势》
大挠
同上
史
《世本》宋衷注
隶首
容成
史皇
同上
史
同上
孔甲
黄帝或
夏初
史
《史通 史官篇》
又注引《归云集》
伯夷
虞舜
史
《大戴礼》
又尧舜时之
历官有重、黎、羲、和四氏,且世其职,亦史官也
终古
夏桀
大史令
《吕览 先识》
迟任
商盘庚
大史
《书 盘庚》郑注
向挚
商纣
内史
《吕览 先识》。
《通典》、《通考》
俱作高势
尹逸
商末
史
《周书 克殷》、
《史通 史官》
辛甲
商末
周初
大史
《左》襄四、《晋
语》、《韩非 说
林》
《汉书 艺文志》谓:辛甲,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史佚
周武王
内史
《史记 晋世家》
疑与尹逸为一人,《晋语》作大史
史扃
周
史
《文选》注引
《六韬》
周任
周
大史
《左》隐六、
《论语 季氏》
角
‘‘。。r
周
大史
《周书 王会解》
戎夫
周
左史
《周书 史记
解》,汲冢古文亦
然
《汉书 人
表》作右史,
疑误。
武
周
右史
宋衷《世本注》
史豹
周穆王
左史
《文选 思玄赋》
注引
原文称曰左
史氏
史良
同上
左史
古文《周书》
史籀
周宣王
大史
《汉 艺文志》、
《说文叙》
史角
周
史
《吕览 当染》
史伯
周
史
《郑语》韦注
《史记 郑
世家》称大
史伯
过
周
内史
《左》庄三十二、
《周语上》
叔兴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