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钟泰
序
钟子钟山,为教授之江大学。三年纂《中国哲学史》竟,督余为之序。钟山富于理性,纯于学,其为书立例谨严,忾乎独肩砥柱东流之责,可谓忧世之深矣!且夫古今能为学者,不出高明、沉潜之两途。沉潜者务涵泳,高明者喜创辟。涵泳久而理积,理积而后体用备,内之足以养吾心,外之足以理天下国家,充实光辉,儒术乃以见尊于世;创辟者之于学焉,不务蓄德而以求知,求知者必求胜于人,求胜于人之心不已,将溪刻以求古人之失。或先立章制,而以古人之言行就我。夫以古人之迹之传于今,窎远而莫见,钮锫而不相合,固矣,其不可强同也,因而疑之,信与疑不相害也。以疑古为求学之方,师师相承,而其术益密,乃近于名法家之所为。是故今之学者,移治经之心力以治子,往往自昵于名法而敝屣儒术。儒术之中有荀卿焉,阳儒而阴法,崇名而绌性,其书倍谲不同,往往出于其徒李斯辈之所窜易。学者顾轩之跻之于孔、曾、思、孟之左。最近学风扇播,总其略,墨名而荀性为世大宗,贤圣微矣!抑不知夫圣之所以为圣,贤之所以为贤,首出群伦,包三才,育万物,廓然性分之天者,其视诸子犹鲲鹏之于蠛蠓焉。呜呼!章制密而儒道衰,考据精而名法胜,因不与果期,而卒与之相赴。一孔之士,南面撝呵,硁然独订贤圣之得失,而高下其名位。盖三十年来,学术思想既不得保其统绪,雅颂政教且随之以倾。然而倡此者,家自以为哲学,人自以为真理。理不必真,而横流滋蔓,夫岂非高明者之过与?钟山之择术焉醇,其观古焉涵泳反复,久而得其通儒者经世之体也。世之为学者,大都握今之辔以驭古之迹,是以毁辕折筴而其道大窒。窒则愚,通则哲。呜呼!钟子其几于哲矣! 戊辰三月吴江金天翮
凡例
一、此书以史传之体裁,述流略之旨趣,故上下则详其源流,彼是亦辨其同异。
二、史家之例,或以事为题,或以人为目。此书述一家之言,则著其人;总一代之变,则标其事。
三、史家纪传,有合有分。或以附从,或以连及。此书亦兼四体。盖事有取其相贯,说亦便于互参。惟是人之重轻,文随详略。附从以上,著之章目,连及之者,但见本文。
四、一派之说,详于魁率。至其徒众,具在范围,一一叙之,只增重复。故非于先说有发明,于师传有改易,并从省汰,以节篇章。
五、中西学术,各有统系,强为比附,转失本真。此书命名释义,一用旧文。近人影响牵扯之谈,多为葛藤,不敢妄和。
六、门户之争,自古不免。然言各有宜,理无相悖。此书于各家同异,时附平亭。既欲见学术之全,亦以为沟通之助。
七、人之编次,一准时代。惟附从者以其类,连及者随其宜。先后参差,并难例限。
八、书中人物,或称子、或称君、或称生、或称公、或称名、或称号、或称谥、或称封,一从常习,意无抑扬。
九、此书上下两卷,略分四期。一自有史以迄嬴秦,是为上古史;二自汉迄唐,是为中古史;三自宋迄明,是为近古史;四有清一代,是为近世史。惟光、宣以后,杂糅新说,虽辟蹊径,未睹旨归。编录之责,让之来者。
十、各家著作,具有全书。此之所举,仅其要略。以蠡测海,知获讥于大雅;因指求月,还有望于学人。
钟山钟泰识
第一编 上古哲学史
第一章 上古之思想
第二章 王官六艺之学
第三章 老子 附管子
附《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
第四章 孔子
第五章 墨子 附宋钘
第六章 杨子
第七章 商君 尸子附见
附论管商同异
第八章 庄子 附列子
第九章 孟子 附曾子 子思 又告子附见
第十章 惠施 公孙龙 附尹文子
附名家不出于别墨论
第十一章 荀子
第十二章 韩非 申子 慎子附见
第十三章 秦灭古学
第二编 中古哲学史
第一章 两汉儒学之盛
第二章 贾生
第三章 董仲舒
第四章 淮南王安 附刘向
第五章 扬雄
第六章 王充 附王符 仲长统
第七章 郑玄
第八章 魏伯阳
第九章 牟融
第十章 荀悦
第十一章 徐幹
第十二章 魏晋谈玄之风
第十三章 刘劭
第十四章 裴頠
第十五章 傅玄
第十六章 葛洪 附鲍生
第十七章 陶渊明
第十八章 南北朝儒释道三教之争
第十九章 范缜 附萧琛
第二十章 王通
第二十一章 隋唐佛教之宗派
第二十二章 韩愈 李翱
第二十三章 柳宗元 刘禹锡
第三编 近古哲学史
第一章 宋儒之道学
第二章 周子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