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居民几于人人有之。又自邛国输入蜀巴,远达中原。古人以其似竹,而自邛来,称为「
邛竹杖」。邛、蜀实无此物栽培,随商贾漫称之为邛竹杖而已。张骞汉中人,早见此杖,误为蜀物。及在大夏,又见之,遂与蜀布同认为蜀之特产。实则此杖径自身毒输入大夏,并不经过蜀与滇邛、夜郎,但蜀人与滇、邛、夜郎人多有之而已。古邛竹杖,但断省藤之踰指细者为之,刮光滑外,不加修饰,截五六尺长即为商品。今西藏人朝山及商旅、亦各有之。亦复以为商品,自陇西售入内地,为矛柄,杖具及戏剧用棍。巴、蜀已不习见。古代士大夫,自汉以来崇尚雕饰四灵之「扶老杖」,不尚此直长之棍形杖,渐渐不识邛竹杖为何物,望文加以谬解。展转缠误,纷挐不可悉举。兹撮举其影响最大者纠正之。
《史记集解》引韦昭曰:「邛县之竹,属蜀。」昭,三国吴人,当时未见实物,谬从蜀人言之。蜀人使吴者,亦徒见其自邛都来,则曰邛杖。犹张骞之徒见苎布自蜀来,即称为「蜀布」,皆率意推测而名之耳。又引瓒曰:「邛山名。此竹节高、实中,可作杖。」是曾见其物者所言矣,而未知其产地与生态。亦谬从蜀人言是踰邛崃山来,加山名。(《汉书注》引作:「邛,山名,生此竹,高节,可作杖。」又多「生此竹」三字。转引加工者,多如此谬。)
刘逵《吴都赋?注》:「邛竹,出兴古盘江以南。竹中实而高节,可以作杖。」此西晋说邛竹。臣瓒《汉书》注实引用之。「高节实中」,深得此物要领。「高节」,谓节间长,植物以直上为高也。「
实中」则非竹,但外形似竹,呼为竹耳。初未言是邛国产。
其后,顾凯之撰《竹谱》云:「笻竹,高节、实中,状若人剡,为杖之极。」是见其实物之赞语。字作「笻竹」,似吴中贾人传称产地本语为笻。适与邛国同音,世人遂妄传为邛都之竹。实则邛国绝无此竹也。
《竹谱》又引《广志》云:「出南广邛都县。」则地理剌谬。其下又云:「《张骞传》云于大夏见之,出身毒国。……越嶲,则古身毒也。」更是荒谬之极。《广志》久佚,惟见它书摘引条文。元李珩有《竹谱详录》引《广志》云:「出广南邛都县。近地一两节多曲折如狗脚状,节极大而茎细瘦。俗谓之扶老竹。」所言则今世所云「鼓锤竹」(鹤膝竹)也。鼓锤竹为浙闽园艺家培育成之奇种,竹节大于算盘子,而茎细如箸,供观赏、玩具用。近世人以为叶烟管,不可作杖。郭义恭言不当如此。大抵此皆后世人傅加之语。借《广志》以惑人,故窜混之。
《山海经》中次十二云:「龟山多扶竹。」郭璞注云:「邛竹也。高节实中,名扶老竹。」大抵魏晋人说邛竹杖者皆有「高节实中」语。隋唐以后,始弃此四字,凿凿然说为邛都或邛山之竹。扶老、灵寿等杖名亦混搅不清,全失「省藤」形义矣。
唐颜师古《汉书》注引「臣瓒曰」较《史记集解》引「邛山名」下,多「生此竹」三字;「高节」下删「实中」二字。足知其时皆以中空之真竹类如鼓锤竹、金竹、及其他畸形竹杖,说为邛竹。师古自注云:「邛竹杖,人皆识之,无假多释。而苏林乃言『节间合而体离』,误后学矣。」苏林,魏黄初时陈留人,不识邛竹杖,谬以所见畸形竹杖拟之。颜氏斥之,是矣。而其自所说「人皆识之」之「邛竹杖」,则亦非矣。颜氏虽不述其形状,有张守节引语可推。张亦唐人也,其《史记正义》云:「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正与颜注同用瓒说。而「高节」下有「实中,或奇生,可为杖」,衍五字。盖唐时已有人取邛来山之白甲竹,(与金竹同类)连其地下茎,即李珩所谓「如狗脚状」之部,雕饰为灵寿杖之状,冒为《汉书》之邛竹杖,行销于关中与中原。此种杖,近年邛来县人尚有制造出售者。白甲竹质劲而薄,不耐磨损,家居老妇宜用为杖;行旅,则用数日即破损,决非张骞所见甚明。大抵唐宋元明人皆以金竹或鹤膝竹之硕壮者连头带根截雕成动物形之竹杖为邛竹杖。不复知有省藤杖。亦有用?竹者。棕竹引种入内地最晚,亦棕榈科植物,适为杖用。中实而节殊短促。张守节晚唐人,似曾见棕竹杖,冒为邛竹,故于引瓒说加「实中」字。又似兼重苏林说,故加「奇生」字。微异颜注。要皆以内地之竹类说「邛竹」,无能涉想至省藤者。
至于唐宋以来方志书,则无不妄谓邛竹杖为蜀地邛崃山所产,即张骞大夏所见者。不胜引驳,亦不值引驳。一言以蔽之,临邛至邛都间,决不能生产高节实中之山行杖材。我既经踏勘,固未曾有;衡之物理,更不能有;参详史文,自亦不得如此。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五
公孙述刘二牧志
(二牧,何、王、石本作牧二)
一
先王命史,立典【远】〔建〕廖本校注云「当作建」。则,经纪人伦。三材李本作才。炳焕,品物章矣。然而,有志之士,犹敢议论于乡校之下,?元丰、刘、张、钱、《函》、廖本作?。李、吴、何、王、石本作刍。荛之人,加之谣诵于林野之中,管窥李本作窥瞽言,君子有采。钱写作咏。所以综核群善,休风惟照也。公孙述、刘牧二主之废兴存亡,《汉书》、《国志》固以详矣。统之州部,物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