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经籍志?乙部?史录?伪史类》:「《华阳国志》三卷,常璩撰。《蜀李书》九卷,常璩撰。」
《(新)唐书?艺文志?乙部?史录?伪史类》:「常璩《华阳国志》十三卷。又《汉之书》十卷。《蜀李书》九卷。」
《宋史?艺文志?史类?别史类》:「常璩《华阳国志》十卷。」《霸史类》:「常璩《华阳国志》十二卷。」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史部?伪史类》:「《华阳国志》十二卷,晋常璩撰。华阳,梁州地也。纪汉以来巴、蜀人物。吕微仲跋云:『汉至晋初四百载间,士女可书四百人,亦可谓盛矣。复自晋至周显德,仅七百岁,而史所纪者无几人。忠魂义骨,与尘埃同没,何可胜数。岂不重可叹哉。』」
郑樵《通志?艺文略?史类?霸史》:「《华阳国志》十二卷,晋常璩撰,以巴汉风俗及公孙以后据蜀者各为之志。《汉志书》十卷,常璩撰。《蜀李书》九卷。」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杂史类》:「《华阳国志》二十卷,晋(当作蜀)散骑常侍蜀郡常璩道将撰,志巴蜀地理、风俗、人物,及公孙述、刘焉、刘璋,(蜀)先、后主,以及李特等事迹。末卷《叙志》云:『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
王应麟《玉海?艺文?杂史》:「《唐?艺文志?乙部?史录》,其类十三。三曰伪史类。《华阳国志》至《三十国春秋》,一十七家,二十七部,五百四十二卷。」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史?伪史?霸史》:「《华阳国志》十二卷。一作二十卷。」
刘知几《史通?杂述篇》:「史氏流别,殊途并骛。推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九曰地理书。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宏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辛氏《三秦》,罗含《湘中》,此之谓地理书者也。」
杨慎《丹铅录》卷二地志曰:「地志诸家,予独爱常璩《华阳国志》。次之,则盛宏之《荆州记》。」
焦竑《国史经籍志?史类?霸史》:「《华阳国志》十二卷,晋常璩。《汉书》十卷,常璩。《蜀李书》九卷。」
陶珽《重辑说郛》●(卷)第五十八:「《西州后贤志》,常璩。《梓潼士女志》常璩。《汉中士女志》常璩。」
岁庚午(干隆十五年),还淳方朴山先生主徽州紫阳书院讲席,言《华阳国志》有足本,令瑶田求索于歙之藏书家,而不可得也。今于□□京师见之。而吾友丁小山与陈竹厂诸君,广求宋明以来诸刻,互相校勘,成此善本。余借读之,卒业,因跋数言于简末,以归小山。惜朴山先生不及见也!干隆戊戌(四十三年),七月朔,歙浦程瑶田。
《华阳国志》十二卷,较俗本(指当时江南流行的吴、何本)多卷十上、中二卷。盖书贾仅知挨次卷数刊刻,未审第十卷内复分上中下三卷耳。是本,苏郡朱文游所藏,有惠氏钤印,为红豆斋旧物。干隆戊戌仲秋,金榜并识。
此本得之丁小山,为从来未见之足本。新安程晋芳鱼门书以相闻。较之《汉魏丛书》(此指何允中本),几多一半,考校精详,博雅典核。小山以余蜀人,此《志》为蜀诸志之祖,割爱以贻。余合诸志参之,益深服膺,因梓而行之。其偏旁字画,悉照丹棱李氏宋本,不妄改一字。有与诸刻不合者,则分注于下。至各家刻《华阳国志》,体例各不同,究以李叔廑为定本。故卷首仍用《李序》,以各序附于卷末云。干隆辛丑(四十六年)十一月中浣,绵州李调元雨村识于□直隶通永道署之心如水斋。
十三 汉魏丛书江西本华阳国志王谟跋
右常璩《华阳国志》十二卷。《史通》云:「璩为李氏散骑常侍,撰《汉书》十卷。后入晋秘阁,改为《蜀书》。璩又撰《华阳国志》,具记李氏兴灭。」今考本《志》十二卷,前四卷述巴、蜀、汉中、南中地理沿革;中五卷述公孙氏、李氏僭窃,以及刘氏偏安事迹;末三卷述梁、益、宁三州汉、晋以来士女,非专记李氏兴灭也。故《
史通》又与盛氏《荆州记》、辛氏《三秦记》同入地理书,而自隋、唐志及《通考》,皆以之入霸史,伪史。总之,不离乎杂史者近是。本《志》多采前人传记,要自具有史家三长。谟尝读左太冲《蜀都赋》:「碧出苌宏之血,乌生杜宇之魄。」李太白《蜀道难》谓:「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辄疑其山川风气幽昧诡怪,大异中土。道将乃独能援经据典,辨析群言,以壹之于中和,而文之以雅驯;非学识兼至,能如是乎?惜乎偏方短祚,无以展其着作之才,故不得(与陈寿同)称良史。《蜀书》既已亡矣,《国志》亦复残缺。今本《李志》乃前明蜀人张佳允所补。其第十卷《先贤论赞》,又仅存汉中、梓潼二方士女,而巴、蜀、广汉、犍为诸郡士女传皆阙焉。中间名次前后,复多倒乱;此又后人传写脱误,非本书乖驳也。往时,阁学翁覃溪先生提学江右,尝为谟言「家有《华阳国志》全本」,惜未携入行箧,无凭抄补。今故祇仍原本校刻。惟丛书旧编载籍,今入别史。汝上王谟识。
十四 清嘉庆甲戌南京刻题襟馆本廖寅序
唐已前方志存者甚少,惟《三辅黄图》及晋常璩《华阳国志》最古。《三辅黄图》为宋人增乱。《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