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08-载记

8-华阳国志-晋-常璩-第99页

,《前汉志》作渽,《水经》作涐。〔故冉駹界邑也。〕依《后汉书?冉駹传》意补。说在注。〔其王侯颇知文书。而法严重。贵妇人,党母族。死,则烧其尸。〕用《冉駹传》文补。〔山岩间多石室,深者十余丈。〕用《寰宇记》卷七十八「汶川县」文割补。〔有盐溪。山出咸石,煎之得盐。〕此据《太平御览》卷五十二引《华阳国志》文,参《寰宇记》卷七十八文补。
〔都安县  本湔氐道。〕据《前汉?地理志》。〔李冰作堰处。〕据《蜀志序》文。〔蜀曰湔县。有观阪,后主登之,看汶水之流。〕据《三国志?后主纪》建兴十四年文补。〔县东南皆沃野,〕此用《史记?货殖传》文意补缀。〔有大芋如蹲鸱也。〕七字据颜师古《货殖传》注引《华阳国志》文补。张守节《史记正义》同引,「都安」误作「安上」。蹲作踆。
〔广阳县  郡北一百里。〕此据《元和志》。《水经注》文为「百二十里」。〔本绵虒道。〕依《郡国志》。前汉无道字。〔北部都尉治。太康初更名。〕据《水经注》文推定。〔有玉垒山,出璧玉,湔水所出。〕《郡国志》注「绵虒道」引《华阳国志》文。〔连岭九峰,通曰岷山。夏含霜雪,昆仑之仲也。〕此用《寰宇记》引王羲之《与谢安书》,论岷山文,并《一统志》缀九峰句补。〔一曰沃焦。安乡山,直上六里,岷岭之最高者。遇大雪开泮,望见成都。〕二十六字为《寰宇记》卷七十八引《华阳国志》文、《四川通志》作「
其高直上六十里,山有九峰四时积雪」。〔山出青珠。〕此为《初学记》卷二十七引《华阳国志》文。
〔广柔县  郡西百里。〕依《元和志》推定。〔有石纽乡,禹所生也。〕据《水经注》卷三十六文补。〔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中,不敢追,〕《水经注》作「捕之者不逼」。〔云畏禹神;能藏三年,为人所得,则共原之,云禹神灵佑之。〕此二十三字,为《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文。末句《水经注》作「大禹之神所佑也」。
〔蚕陵县  郡北二百二十里。〕此据《水经注》:「蚕陵至北部一百二十里」计算补。〔本蚕丛邑也。汉武帝元鼎中开为县。〕此依《元和志?翼州》文补。〔莽曰步昌。〕《前汉?地理志》文。〔
有蚕陵山。〕据《旧唐书?地理志》补。
〔升迁县  在广阳西百里。〕此定晋升迁县为今黑水位置推定。说详注。〔蜀汉立。〕依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补,下三县同。
〔平康县  在郡北三百里。〕意推补。〔有岷阜,江水所出之处也。〕此为《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七引《华阳国志》文。岷原讹作●。《水经注》云:「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也。」亦当是引《
常志》,岷、汶字古通,《禹贡》作岷。《汉书》作,又作岷。《
史记》作汶。《三国志?秦宓传》:「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疑常氏原语为「有汶阜之山」,《书钞》夺二字。〔江初出,未可滥觞。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乃广二百余步矣。〕此用《水经注?江水》文补。原引《益州记》,疑亦出于《常志》。
〔兴乐县  在郡东北五百里。〕依南坪位置推算。〔蜀开,为白马县。晋平蜀,更名。〕此据《宋书?州郡志》引《太康地记》补。云「元年更名,本曰白马」。
二十
〔汉嘉郡,本筰都夷也。〕五字用《后汉书?南蛮?筰都夷传》文借补。原有都字,当衍,说在注〔一〕。〔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着,或移徙,在蜀之西,〕上四十一字,借用《史记?西南夷传》补。〔是谓西夷。〕用《西南夷传》意补。〔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十二字,用《司马相如传》文。〔元鼎六年通南夷道,邛、筰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西南夷传》。〔乃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驰四乘之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便略定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此节取《史记?司马相如传》文。〔
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筰侯,冉、駹皆请臣、置吏。乃以邛都为越嶲郡,筰都为沈犁郡,冉、駹为汶山郡。〕此用《史记?西南夷传》文。《汉书》同。〔沈犁郡,治筰都,去长安三千三百三十五里。领县二十一。〕此据《汉书?武帝本纪》颜注引《茂陵书》文。〔天汉四年,并蜀郡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此用《后汉书?莋都夷传》文补。〔邛来山本名邛筰,邛人、筰人所由来也。〕此依刘昭《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文改三字。来字原作崃,依李贤《后汉书》注引文改。筰下句,原作「故邛人、莋人界也」,两注同。考其山为今大相岭,在汉为旄牛、严道两县界,非邛人、莋人界,邛国尤远不及此。但邛人莋人入蜀,则必须由此山。当是原释邛来之义,作「邛人、莋人所由来也。」刘昭或据误本,或误「本名邛莋」之义为界山,改由来为界字,李贤又缘核对刘注而从其误,兹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