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
宋书乐志
夫喜怒哀乐之情。好得恶失之性。不学而能。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怒则争斗。喜则咏歌。
夫哥者﹑固乐之始也。尔雅曰。徒歌曰谣。
宋书戴法兴传
废帝即位。未亲万机。凡诏敕施为。悉决法兴之手。
尚书中事无大小专断之。帝所爱幸阉人华愿儿。有盛宠。
赐与金帛无【笄】。法兴常加裁减。愿儿甚恨之。
帝常使愿儿出入市里。察听风谣。而道路之言。
谓法兴为真天子。帝为【赝】天子。愿儿因此告帝曰。外间云。
宫中有两天子。官是一人。戴法兴是一人。
魏书崔浩传
初﹑姚兴死之前岁也。太史奏。荧惑在匏瓜星中。
一夜忽然亡失。不知所在。或谓下入危亡之国。
将为童谣妖言。太宗闻之大惊。乃召诸硕儒十余人。
令与史官求其所诣。浩对曰。案春秋左氏传说。神降于莘。
其至之日。各以其物祭也。请以日辰推之。庚午之夕。
辛未之朝。天有阴云。荧惑之亡。当在此二日之内。
庚之与未。皆主于秦。辛为西夷。今姚兴据咸阳。
是荧惑入秦矣。诸人皆作色曰。天上失星。安能知其所诣。
而妄说无征之言。浩笑而不应。后八十余日。
荧惑果出于东井。留守盘旋。童谣讹言。国内諠扰。
于是诸人皆服。曰﹑非所及也。
魏书礼志
晋博士许猛解三验曰。案黍离麦秀之歌。小雅曰。君子作歌。
惟以告哀。魏诗曰。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若斯之类。
岂可谓之金石之乐哉。是以徒歌谓之谣。徒吹谓之和。记曰。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毛谓之乐。
北史崔挺传
崔挺拜光州刺史。风化大行。及车驾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
复还州。及散骑常侍张彝巡行风俗。谓曰。彝受使巡方。
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隋书经籍
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
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
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
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德涂说。靡不毕纪。
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掌道方慝。以诏辟忌。
以知地俗。而职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
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通鉴
汉孝平皇帝纪下。元始四年二月。遣太仆王恽等八人。
各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五年夏四月。
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还。言天下风俗齐同。
作为郡国造歌谣颂功德。凡三万言。
国语
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
国语
行歌曰谣。
国语
谚﹑俗之善谣也。
东朝录
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上亲择二十四人为采访使。以观风谣。
给事华亭徐思勉亦与焉。
汉官仪
三公听采长史臧否。人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举谣言者也。
顷者举谣言。掾属令史都会殿上。主者大言州郡行状。
云何善者﹑同声称之。不善者﹑默尔衔枚。
汉碑录文
君讳熊。字猛阳。广陵海西人也。吏民爱若慈父。畏若神明。
相与采摭谣言。刊石旌【】。
史通
盖语曰。不作无益害有益。至如史氏所书。固当以正为主。
是以虞帝思理。夏后失御。尚书载其元首禽荒之歌。
郑庄至孝。晋献不明。春秋录其大隧狐裘之什。其理谠而切。
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
史通
寻夫战国已前。其言皆可讽咏。非但笔削所致。
良用体质素美。何以核诸。至如鹑贲鸲鹆。童竖之谣也。
山木辅车。时俗之谚也。皤腹弃甲。城者之讴也。原田是谋。
舆人之诵也。斯皆刍词鄙句。犹能温润若此。
况乎束带立朝之士。加以多闻博古之说者哉。则知时人出言。
史官入记。虽有讨论润色。终不失其梗概者也。
史通
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盖周之季也。由幽王之惑褒姒。鲁之逐也。由稠父之违子家。
然则【楌】弧箕服。章于宣厉之年。征褰与襦。显自文成之世。
恶名早着。天孽难逃。
史通
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所以晋楚方言。
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空同子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惟君子而后知乐。空同子曰。声言直。音言曲。乐言律。
直者﹑单而粗者也。曲者﹑方而文者也。律者﹑比而谐者也。
人人能谣。如今里巷之词曲。不学而能之。疾徐高下。
皆板眼。所谓知音也。及问其出某吕某律。孰宫孰商。
则不知也。故曰。惟君子而后知乐。
农田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