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同逝水,生公石藓不曾枯。
槜李雄蕃枕大濆,乘潮东望气氤氲鸳鸯湖外吴枫尽,烟雨楼中越岫分。组练一时俱织锦,楼船何日更成军?自来乌喙伤心地,莫使朝京相国闻。
钱塘江口问仙槎,带粤襟闽一线斜。秋淼天河摇日月
,水深宫殿守龙蛇。谁沉汉使千金璧,更射潮声万里沙?南极不妨为北斗,漫开老眼望京华。
建业平分眇眇愁,客心日夜大江流。钟声先到临湖殿,暝色偏深结绮楼。龙虎脉从淮泗合,镐丰都为子孙留。三秋遥想埋弓处不信钟山王气收!
粉红江上水晶寒,高并南瓯象纬看。极岛风云通蜃市,
中洋花茜领番官。人家近日秋仍沸,历数乘桴汉有澜。底事闲愁缘小物,荔枝无路到长安。
新开岭道已经年,并建三藩海尽边。西望梧云邀翠辇,南来桂管入蛮烟。清猿频下孤妃泪,舞象如闻大乐县。谁向宸游传往事,至今秋月照虞渊。
武昌高枕控三湘,何事虚无托鬼方?昨夜楚王云入梦,多时屈子芰为裳。洞庭落叶秋逾白,鲛室空青晚更苍。鸿雁一声天际下,岳阳尽处是衡阳。
校记:
[一]“是”,本衙本、强善本、力轩本皆作“可”。
[二“玉”,强善本作“雪”。
[三]“成”,本衙本、强善本、力轩本皆作“盛”。
笺注:
题下自注:“壬辰作。”“壬辰”,顺治九年。此八首诗作于顺治九年九月秋过江访友时。
国涛声涌帝京”,“北固”,北固山,在今镇江市北。《元和志》卷二十五《丹徒县》(明清时为镇江府治):“北固山,在县北一里,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因以为名。”“帝京”,指南京;或谓镇江。《元和志》卷二十五:“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孙权自吴理丹徒,号曰‘京城’,(按:又名京口)今州是也。”
③“南徐”,南徐州,治镇江。《宋书》卷三十五《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为南充州,江南为南徐,治京口(即今镇江市)。“江城”临江之城市,此指镇江。
岂是新亭终有恨”以下二句“新亭”在今南京市南,地临江滨,南朝宋武帝即位于此,改名中兴亭。《文选》卷二十谢玄晖《新亭渚别范零
陵》诗李善注引《十洲记》:“丹阳郡新亭在中兴里,吴旧亭也。”《景定建康志》:“新亭亦曰中兴亭,去城西南十五里近江渚。《丹阳记》曰:‘京师三亭,吴旧立。先基既坏,隆安中,丹阳尹司马恢之徙创今地。,《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遂相视流泪。唯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故国”,已被灭亡的明朝。
⑤“邻舟更奏清商曲”二句,《乐府诗集》卷四十四《清商曲辞序》:
“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后魏孝文讨淮、汉,宣武定寿春,收其声伎,得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高乐。”《词谱》云古乐府有清商曲辞。“其音多哀怨”。《古今乐录》亦言其声“凄苦”,是“哀思之音。”“霜华”,比喻白发。
“姑苏”,吴县,今苏州市。详卷三《得姑苏消息二首笺注》。
“西施”,春秋越国苎罗山美女。传说越败于会稽,越命范蠡求得西施而进于吴王夫差,吴方许和。从此吴王沉溺美色,终为越所灭,《壮悔堂文集》卷十有《西施亡吴辩》一文详其笺注。
“一自上流收锦缆”四句,“收锦缆”,解开锦缆。《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全宋诗》卷八鲍照《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 诗》:“收缆辞帝郊,扬棹发皇京。”“锦缆”,锦制的用来系舟的绳索。杜甫《城西陂泛舟诗》:“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按:此指左良玉于崇祯十六年从武昌(上流)率三十万大军,顺长江东下,欲趋南京“就食”一事。当时阮大铖扬言,朝宗乃左良玉在南京之“内应”。从此之后,朝宗便逃离南京,成为“迁客”,多次经过苏州逃难。“吴趋’,吴门(即吴县、苏州),明朝时苏州最为
‘繁华”之地。“多情,”即“垂朱实”,寓“朱明”意。屈原《橘颂》有“受命不迁”,“深固难徙”,“文章烂兮”等语。
“生公石”,又叫千人石,在苏州虎丘剑池旁。《清一统志苏州府》一《山川虎丘山》:“古号剑池,旁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千人石俗传因生公讲法得名。”“生公,竺道生。《清一统志苏州府》五《仙
:“竺道生,巨鹿人。游长安,从什公受法来止虎丘,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石皆点头。”
槜李雄藩枕大濆,”槜李,《方舆考证一百卷》卷七十四《浙江二嘉兴府古迹》;槜李故城,在秀水县西南。《春秋》定公十有四年于越败吴于槜李。杜氏《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