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也。紫宸,便殿也,谓之阁,朔望不御前殿而御紫宸;谓之入阁,杜诗所谓“还家初散紫宸朝”是也。欧阳公去唐不远,入阁之制已未明,问于刘贡父而后知之。然其大略,不过如此。【钱笺】《五代史李琪传》:唐故事,天子日御前殿见群臣,曰常参。朔望荐食诸陵寝,御便殿见群臣,曰入阁。宣政,前殿也,谓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谓之阁。其不御前殿而御宸也,乃自正衙唤仗,由阁门而入,百官候朝于衙者,因随之以入见,故谓之入阁。【顾注】口号,言随口号吟。
户外昭容紫袖垂①,双瞻御座引朝仪②。香飘合殿春风转③,花覆千官淑景移④。昼漏稀闻高阁报⑤,天颜有喜近臣知⑥。宫中每出归东省⑦,会送夔龙集凤池⑧。
(【张綖注】此内殿也,故所咏皆宫中之景。上六咏紫宸;末二言退朝。【顾注】袖垂为伛偻,双瞻为分行,瞻御座为内向,引朝仪为却行。此写昭容导驾之制甚详。【吴论】香随风转,言殿字之宽。花下影移,言奏对之久。禁庭深邃,故昼漏罕闻,待高阁之报。单复谓昼漏在退朝后者,非是。谏官侍班,故天颜有喜,而近臣先知。张性谓拾遗不见天颜者,非是。《雍录》:政事堂在东省,属门下。至中宗时,裴炎以中书令执政事笔,故徒政事堂于中书省,则常在右省也。公为拾遗时,政事堂已在中书,其自宫中退朝而归东省者,以本省言也。会送夔龙于凤池者,又自东省而集干西省,就政事堂见宰相也。【綖注】夔、龙,舜二臣名。龙在纳言,实中书之始。晋人以中书比天上凤凰,故唐人遂用凤池称中书省。)
①《庄子》:“户外之屦满矣。”唐制:昭容正二品,系九嫔。《西阳杂俎》:“今阁门有宫人垂帛引百僚,或云自则天,或言因后魏。据《开元礼疏》曰:晋康献褚后临朝不坐,则宫人传百僚拜。周隋相沿,国家因之不改。”《唐会要》:“天祐二年,只令小黄门祗候引从,富人不得擅出内,盖昭宗时始罢也。”
②《汉书》:冯婕好曰:“妾恐熊至御座。”《周礼地官》:“司士正朝仪之位,辩其贵贱之等。”《史记》:“叔孙通起朝仪。”
③庚肩吾诗:“合殿生光彩。”萧子云诗:“春风荡罗帐。”
④《荀子》:“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谢朓赋:“嗟斯灵之淑景。”
⑤【顾注】古刻漏,昼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长安志》:“含元殿,东南有翔鸾阁,西南有栖凤阁。”【黄生注】高阁在禁中,宫女司漏,递相传报。《秋兴赋》:“高阁连云。”
⑥采葛妇歌:“群臣拜舞天颜舒。”《记》:“今日安,世子乃有喜色。”唐制:谏官随宰相而入,得近御前,公为拾遗,故称近臣。《国语》:“近臣尽规。”
⑦《国策》:“宫中虚无人。”
⑧上官仪表:“接武夔龙,夔羽鵷鹭。”范彦龙诗:“遥望凤凰池。”
王嗣奭曰:宣政殿,在含元殿北,乃前殿也。紫宸殿为日御,古之燕朝也。故二诗所咏,气象大小,庄媟稍异。
黄生曰:此诗首尾并具典故,疑惜此二事托讽也。宫人引驾,虽属旧制,然大廷临御,万国观瞻,岂容此辈接迹。而时主因循不改,于朝仪为已亵矣。至如宰相虽尊,实与群臣比肩而事主,退朝会送,此何礼手。此诗所以志讽,人但取其浓丽工整,不知具文见意,《春秋》之法在焉。徒云诗史,浅之乎窥公矣。
春宿左省
【鹤注】公为左拾遗,属门下省,在东,故曰左省,亦曰左掖。
花隐掖垣暮①,啾啾栖鸟过②。星临万户动③,月傍九霄多④。不寝听金钥⑤,因风想玉珂⑥。明朝有封事⑦,数问夜如何⑧。
(上四宿省之景,下四宿省之情。花隐、鸟栖,日已暮矣。星临、月近,夜而宿矣。听钥、想珂,宿而起矣。问夜未央,起而待旦矣。自暮至夜,自夜至朝,叙述详明,而忠勤为国之意,即在其中。《杜臆》:有风则铃锋皆鸣,故因而想及玉珂,在省中不得闻珂声也。)
①刘桢诗:“隔此西掖垣。”掖垣,禁墙也。
②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何逊诗:“日夕栖鸟喧。”
③【生注】“春星带草堂”,在月落之后。“星临万户动”,在月出之前。《汉书》:武帝起建章宫,有千门万户。
④庾阐诗:“翔虬凌九霄。”以九霄对万户,指九重之地言。【访注】比廊庙之上。
⑤【生注】本言不寐,用寝字方响。《黄庭经》:“玉匙金钥常坚完。”
⑥杨方诗:“因风吐徽音。”张华诗:“乘马鸣玉珂。”梦弼曰:《本草》:珂,贝类,可为马饰。是也。蔡又引《旧书舆服志》:五品以上,有珂伞。凡车之制,三品以上,珂九子;四品,七子;五品,三子;六品以下,去幰及珂。师氏因以为导者所鸣之珂,其说不同。阮籍诗:“置此明朝事。”
⑦《光武纪》:“诏百僚俱上封事,无有隐讳。”《汉仪》:“密奏,皂囊封版,故曰封事。”《唐书》:“补阙、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则上封事。”《晋傅玄传》:“每有奏劾。竦踊不寐,坐而待旦,于是贵游慑伏,台阁生风。”
⑧阴铿诗:“愁人数问更。”《诗》:“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