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胡仔谓“长雨”如“长物”之长,亦未安。荆公本作“仗雨”,当即伏字之讹耳。
②《淮南子》:八埏之外曰八荒。《诗》:“上天同云。”
③《左传》:“风马牛不相及。”《疏》云:“马逐上风而去,牛逐下风而来。”《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④《西征赋》:“其北则有清渭浊泾。”《关中记》:泾水入渭,合流三百里,清浊不相杂。
⑤《朝野金载》:俚谚曰:“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朱注:禾生耳,谓牙蘖絭卷,如耳之形。
⑥潘岳《秋兴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蔡琰诗:“迎问其消息。”
⑦《诗》:“抱衾与裯。”裯,单被也。
⑧【卢注】是秋,帝令出太仓粟,减价祟与贫入。但上虽减价,而下不论直,盖沾实惠者少矣。
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①,反锁衡门守环堵②。老夫不出长蓬蒿③,稚子无忧走风雨④。雨声飕飕催早寒⑤,胡雁翅湿高飞难⑥。秋来未曾见白日⑦,泥污后土何时干⑧。
(末章,自叹久雨之困。上四言雨中寥落,下则触景而增愁也。农夫田父,概指长安之人。老夫稚子,自述旅居情事。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
①《前汉邹阳传》:“布衣穷居之士。”司马迁《答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比数。”
②杜笃《论都赋》:“俱关门之反拒。”庾信诗:“惊妻倒闭门。”即所谓反锁也。《诗》:“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注:“横木为门。”《记》:“儒有环堵之室。”注:“环,周围也,方丈为堵。”
③《诗》:“老夫灌灌。”《庄子庚桑》篇:“凿垣墙而植蓬蒿。”赵岐《三辅决录注》:张仲蔚隐身不仕,所居蓬蒿没人。
④《归去来辞》:“稚子候门。”
⑤卢僎诗:“风雨暗飕飕。”颜延之诗:“秋至恒早寒。”
⑥鲍照诗:“胡雁已矫翼。”庾信诗:“雁湿断行来。”古诗:“奋翅起高飞。”
⑦魏文帝《秋霖赋》:“悲白日之不旸。”
⑧《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
此感秋雨而赋诗,三章各有讽刺。房琯上言水灾,国忠使御史按之,故曰“恐汝后时难独立”。国忠恶言灾异,而四方匿不以闻,故曰“农夫田父无消息”。帝以国事付宰相,而国忠每事务为蒙蔽,故曰“秋来未尝见白日”。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非泛然作也。
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
张垍为太常卿,在天宝十三载。当是其年作。【朱注】《旧书》天宝十三载三月,张均由宪部尚书贬建安太守,还为大理卿。不言均尝为太常卿也。此诗乃是与垍。考《旧书均传》云:九载,迁刑部尚书,自以才名当为宰辅。杨国忠用事,罢陈希烈,引韦见素代之,仍以均为大理卿,均大失望。《垍传》云:十三载,尽逐张垍兄弟,仍以均为建安太守,垍为卢溪司马,岁中召还,再迁为太常卿。《新书》:均还,授大理卿,垍授太常卿。与《旧书》合。《通鉴》亦云:至德元载五月,太常卿张垍,荐虢王巨有勇略。此诗是赠垍甚明。旧本作均,乃刀笔之讹耳。《前汉百官表》: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
方丈三韩外①,昆仑万国西②。建标天地阔③,诣绝古今迷。气得神仙迥④,恩承雨露低⑤。相门清议众⑥,儒术大名齐⑦。
(先引古托讽。言方丈昆仑,其东西异标,在天地辽阔之乡,欲往指绝域,乃古今共迷之处。张垍于宝仙洞中,求得真符,其感神仙而膺主眷,岂若前世之渺茫乎。又继之曰:宰相之门,实清议所属,儒术相继,宜父子齐名,岂可求仙以结主知乎。言外隐含讥刺。)
①张远注:《通鉴》:天宝九载十月,太白山人王元翼,言见玄元皇帝,云宝仙洞有妙宝真符。命刑部尚书张均等往求,得之。此必与垍同行也。《史记秦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于是遣徐市入海求仙人。《十洲记》:方丈洲,在东海中央,东西南北岸,相去正等。方丈,方五千里。《魏志》: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辰韩者,古之辰国也。马韩在西。
②周穆王升昆仑,出《列子》。《水经》:昆仑墟,在西北,去嵩五万里。《易》:“先王以建万国。”
③《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
④《晋书嵇康传》:“神仙禀之自然。”
⑤《诗蓼萧》注:“雨露者,天所润万物,喻王者恩泽。”
⑥相门,见《赠韦左丞》诗。垍,乃说之子,故曰相门。晋傅玄《士风论》:“先王之御天下,教化隆于上,清议行于下。”清议,即月旦评意。
⑦《史记》:“招致儒术之士。”《孔丛子》:“莫不服先生之大名也。”
轩冕罗天阙①,琳瑯识介珪②,伶官诗必诵③,夔乐典犹稽④。健笔凌鹦鹉⑤,铦锋莹鷿鹈⑥。友于皆挺拔⑦,公望各端倪⑧。通籍逾青琐⑨,亨衢照紫泥⑩。灵虬传夕箭(11),归马散霜蹄(12)。能事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