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字,就人命根上指出本体功夫,直是真切着明,谓之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则本体自然一毫人力不与焉。学者循其自然之本体而无所加损,然后为能致其良知。大学言,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自慊而已,曷尝致纤毫之力!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原无艰难溪径,此诚意之旨也。 二 ......青原之会甚善,......但须常常提掇良知头脑,使诸友日就平易简实,无浮泛论议、曲折溪径,乃为有益。
答欧梦举
皆水也,其源一,而其流清浊异。清者不失其本源,浊者失其本源。虽失其本源,然不可以浊者为别一源,虽则清浊未始异源,然不可不知其源之本清也。是故不可混也,亦不可二也。良知与知识,何以异于是?良知至善者也。知识则有善有恶。不知所辨,则认知识为良知,而善恶混矣。歧而二之,则外知识以求良知,良知何从而见哉?......独知也者良知也,慎之者致知也。凡人意念之善恶,无有不自知者。善则慊,不善则不慊。虽小人之为不善无所不至,而其消沮愧悔,自有不能慊于心者。此良知之不容自欺,所谓诚为可掩者也。......程子云,天德王道,其要只在慎独。此尧舜之所以精一于人心道心之间者也。......来书云,考圣贤之经传,参事物之散殊,不过以资吾心之知识,岂藉此以收致知之全功哉?夫君子多学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非以资知识而已也。学者诚能于事事物物之间念念毋自欺而求自慊,则凡考经传、参事物,莫非畜德之学、致知之全功。苟以资吾心之知识,则亦不得谓之致知矣。
二
夫致知格物之学,先须体认良知明白,而后有所用其力。......知良知之所以为良,则知所以致知;知所以致知则知所以格物;知所以格物则致知之功切近精实,知行合一,非若后世之广其知识见闻,使初学之士泛滥而无所归者比也。
寄何益之
意之善恶,虽小人无有不自知者。慎其独知,毋自欺而求自慊,则知至而意诚矣。
卷之二 书(嘉靖乙未至丁酉)
答王鲤塘
夫良知虽不待检点而有,而检点即良知之用。一不检点,即不用其良知矣。......大学言致知,正欲学者时时检点,毋自欺而求自慊,则举足启口,莫非良知。此颜子所以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者也。
答陈明水
兄与绪子别纸谓,近时学者往往言良知本体流行,无所用力,遂至有认气习为本性者。诚然诚然。吾兄谓有以救之不若说致知功夫,不生弊端。鄙意则谓,今之认气习为本性者,正由不知良知之本体。不知良知之本体,则致知之功未有靠实可据者。故欲救其弊,,须是直指良知本体之自然流行而无所用力者,使人知所以循之,然后为能实用其务,实致其知。不然却恐其以良知为所至之域,以致知为所入之途,未免歧而二之。
答邹东廓
象山先生云,千虚不博一实。有真实志念,得真实朋友切磋。 又 闻吾兄以惩忿窒欲为圣门第二义之语为非,某窃以为,存乎其人耳。学诚得第一义,则惩忿窒欲皆第一义也。苟落第二义,则虽无思无为,犹不免为第二义耳。
答郭中洲
承谕,良知之学,同志讲得甚明,但觉致字全无下落。某窃谓,致字无下落,即是良知讲得未明,良知果明,致字即不容无下落矣。
答杨方洲
圣人之学,莫要于慎独。独知者,即良知也。慎之也者,不欺其知以致乎其至也。......诚不自欺,则知至意诚而无所不慊,孟子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者也。学至于诚且乐,而凡荣辱得丧之系乎外者,举不足以婴其心。
答张卿理 二
区区近约王龙溪相与箴砥砺,始知向来渗漏错误,大抵嗜欲割截不尽,真机无由活泼也。
答王心斋
君子之心,毋自欺、求自慊而已。诚求自慊,则虽困心衡虑,勉强其所不逮、究极其所未至,莫非自慊,而何至于苦?学而至于苦,只是认良知不真,非毋自欺而求自慊之功。诚非自慊之功,则虽乐其所乐,亦非良知之所以为乐者。
答李古原
夫圣人之学,不失其本心而已。心之良知之谓知,心之良能之谓行。良知良能一也,故行也者,知之真切运用;而知也者,行之明觉精察,本合一者也。知而不真切运用,是谓臆度,非本心之知;行而不明觉精察,是谓冥罔,非本心之行矣。故学以不失其心者,必尽其知行合一之功,然后能得其知行合一之体。
答万五溪
古人之学,以自慊为主,以毋自欺为功。
答确斋兄轼
孟子之言,盖谓良知自孩提而已有,以见知之本良,非谓孩提所发无非良知,而无复不良者也。良知自孩提而已有,故人皆可用其致知之功。然自孩提所发,已有不良者矣,故人不可不用致知之功。此圣贤教学之意也。
答方三河
政学本非二事,学以求尽其心,故真诚恻怛,充周遍满。其临民也,生养安全,非以市恩,惩责督罚,非以示威;其与人也,远而不携,迩而不亵,非以用知,恭而有礼,非以纳交,严而不怒,非以寡怨,毁誉不惊,利害不怵,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