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8-集藏 -01-四库别集

298-段正元文集--段正元-第110页

野之道。达於一国矣。天下有此和。若中土。若外邦。中外之道。达於天下矣。天下非和。即非道。非道则不达。不达则不成天下矣。和之为用大矣哉。
致中和。
中和之道。是二是一。无中做不出和。无和算不得中。夫中和之量无穷。吾人得中和之理。每为人欲所杂。总宜动静交养。静者身无一事也。即身动而心无思无虑。亦是静。动则身有所为也。即身静而心有思有虑。亦是动。交养者、静则用力於中。动则用力於和。力无不至。乃致也。前未发与既发时。原有此义。但前只将中和分开说。中和之义虽明。而互相为用之义。其文势不便说明。故於此申明之。而其义犹有进也。中而益中。和而益和。益中而益和。益和而益中。中之至。略无边际。然却增一毫而不得。和之至。浑无迹象。然劫历万古而常新。中无可中。和无可和。中无非和。和无非中。真阴真阳。两化为一太极也。太极浑然无极也。尽性至命。纯乎其纯。知则无所不通。行则无所不能。凝道至此。叹观止矣。蔑以加矣。然又不独一己中知已也。己之外无有不中。无有不和。致之义始完。
天地位焉。
天以元气之一阳而始开。地以元气之一阴而始辟。一开一辟。两得其所曰位。无人之始。天地已陈其位。不至有倾陷之虞者。以元气主乎其中。既能生之。自能镇之。若人也为天地所生。一听天地之位置。且藐焉混处。真如太仓之一粒耳。何由上位天。下位地哉。然自本自根者。天地之理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气也。理宰乎气者。乃先天无形之天地也。无始无终。莫载莫破。浑然一个。人不能增以一丝。自不能减以一忽也。位何有焉。至由无形而生有形。乃后天之天地。世人所居之界也。(庄子曰天地者形之大者。邵子曰天依形。地依气。黄氏曰。理无迹。气有形。)以不变之理。以无涯之气。寓於有限之形。则天地只此阴阳之精。复以各分其半者。(天阳地阴)合而全赋于人。(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者也。)盈天地间。虽不止圆颅方趾之人。而人为天地之心。知帅天地者。吾人之性。(西铭天地之帅吾其性。)塞天地者吾人之命。(西铭天地之塞吾其体。)是天地必依此尽性至命之人。始得立於长且久也。(位字从人从立。恰好引申此位字义。)性命苟有不全。则理气散於太虚。(即无形之天地也。)而恶氛固结於有形之天地。(广成子曰。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见光即散於太虚意。为土即结於有形意。)此所由混沌而终其世欤。(邵子元会世运十二万年一混沌。虽本数所推。而始终要不外理气之聚散。)且夫天岂尽在於苍苍。地岂尽在茫茫耶。举目皆天也。跬步皆地也。即一身之内。无在非天地也。清浊不干。身内之天地分。身外之天地。高卑各居其位矣。精神日倍。身内之天地定。身外之天地。贵贱各共其位矣。性命合一。身内之天地交。身外之天地。上下各安其位矣。天以至健与我。我还以至健。而天得清。地以至顺与我。我还以至顺。而地得宁。还则非有加於天地。不过不损其高明广大之量。则其位也。又不啻天地之自为位焉。非通达天地之德者。不足知人与天地。其道自妙合而凝也。盖位不徵诸事。而徵诸理。自不见诸形而见诸气。理气充实於一己。位在一己之天地。渐及於一家一方。位在一家一方之天地。终及於天下万国。位在天下万国之天地。始则我位天地。而天地安。继则天地位我。而我独得安宅。有一分之理气。所位必满於一分。其理气愈精愈神。无方无礼。遂得与先天无形之天地相配合。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我不为阴阳所摄。(语出皇极经世)则提挈后天有形之天地。得以重开重辟。无有终时。三才之中。人为之主。彼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未克充其极而归其根者。可谓天地之功臣也。若徒恃舟车所至。人力所通。推测天地之高厚。考验天地之动静。虽极之天覆地载。言之若历历不爽者。乃天地之差役也。差役固非天地之主。即功臣亦非天地之主。天地之主在中。中之至而天地俨归掌握。信乎天地非大。吾身非小矣。
万物育焉。
自我而外皆曰物。智愚贤否。上下亲疏各异其途。自人而外皆曰物。刚柔燥湿。动植飞潜。各分其品。相近相争。相攻相取。自相害而不能并育者。以其万殊也。夫计物之数。不止於万。而期曰万物者。以其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此物之在后天为然也。必有先天之一本。始散为万殊。故后天之万殊。可归为一本。非独万物同此一本。即天地与我。亦同此一本。特万物不能充其量。而我先得以浑成一物。酝酿天地之太和。故万物之塞於其间者。水土则以养为育。(元气育水土。水土育万物。易曰泽上有水井。井养而不穷也。又曰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日月则以化为育。(元气育日月。日月育万物。易曰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礼曰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书曰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易曰风以散之。雨以润之。)与凡无支体之物。(如宝珠金石之类)与有支体而无知觉之物。(如百谷草木之类。)或得一体而有知觉之物。(如禽兽虫鱼之类。)或具全体而为知觉最灵之物。(人为万物之灵。)皆被其养。感其化。相与受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