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8-集藏 -01-四库别集

298-段正元文集--段正元-第130页

一片乾净土。人类之不至灭绝者几何。究其所以致此者。非城之不高。池之不深。兵革之不坚利。法律之不严密。人心之不机巧也。一言以蔽之。天下无修身之君子耳。苟有能修其身者出焉。则大道之威权。有所付托。天地之元气。有所依归。夫如是、天地位。万物育。中和之功成。而君子之能事毕。不禁 予望之矣。
爱国与爱天下
民国七年戊午二月二十九日记
尝考圣人立教。圆通无碍。八面玲珑者。莫过於孔孟。如孔子教人以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教人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其明通公溥。无体无方。即於此见之矣。虽耶稣有博爱之教育。近世科学有爱国之倡言。然亦不过言其大道之一端而已。析其义、则不能无偏漏弊。我辈今日讲修持。维世教。不管是什么教。皆一炉而冶之。凡有益於世道人心者。从而提倡之。有害於天理人情者。用以救正之。利害辨明。时措乃能咸宜。中和并致。天地方可位育。此皆往圣之愿。而亦我辈当然应尽之责也。夫圣人以天地为心。以好生为怀。民胞物与。大公无私。无门户之见。亦无彼此之分。常常爱人如己。所以天下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盶钺。无为而成。此圣人之教。所以与天地同流而不朽者。盖以此也。岂若后世维新之辈。倡言专爱国不爱天下之学说。国见不破。挂一漏万者。所可等量齐观哉。不倡言爱国。则天下国家。尚可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其彼此相亲相爱之心。尚可融融然。相安於无事之天。一倡言专爱国不爱天下之后。不但不能推爱於国家。反转遗祸於国家者多矣。如世界维新以来。极力提倡各爱其国。而不互爱之学说。凡上自执政诸人。下至士农工商。无一人没有国家思想。无一人没有爱国心。然既人人能爱国。宜乎各使其国。相安於无事。而又不能者、何哉。无他、爱国之学说。尽美而未尽善也。何以尽美未尽善。尽美者。爱及於一国也。未尽善者。爱不能及於天下也。爱及一国。则欲其国富兵强。拓土开疆。此人情中所必有之希望心。然如是之希望。则为情欲中之希望。生於其心。必害於其事。此一定之理也。例如当今之世。全球列国。兵战相施。惨不忍闻。甲欲取乙国之城。乙欲据甲国之地。丙欲夺丁国之权。丁则欲断丙国之命。如是转相仇视。战杀不休。虽亡身及亲。亦在所不惜。究其原因。即爱国不爱天下之所致也。诸君想想。如是存心。岂是天下之公理耶。如是爱国。又岂能致国泰民安。永远存在耶。若谓如是存心爱国。都能立国於大地之上。永远不灭。则是无天道也。然天道又赫赫然固常在也。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书曰、惟天无亲。克敬惟亲。又曰、天难谌。命靡常。天道其可欺哉。所以爱国而反致战杀之祸者。即天道之巧报也。此何以故。盖以爱国心者。尚属人心上之作用也。以人心用事。则我见不破。我见不破。则贪心必生。苟贪而不得。则嗔心随生。此争城争地之事所由起。弱肉强食之事。所以不休也。夫以爱国心。而行侵伐主义。不能获利。固为君子所耻笑。即或战胜而获最优之利权。亦为君子所不取。以其非圣人之王道。而乃小人之霸术。按大道循环。终亦必亡而已矣。圣人所见者远。所图者大。心在天下。而志在大同。岂徒爱国而已哉。然又非谓爱国之学说。绝对不可行。不过专言爱国爱天下之学说。只可提倡於开化时代。用以教人民之无国家思想者。苟有国家思想。而知爱国也。则必教以爱天下之学说。然后乃能发展其大同之心思。扩大其礼让之度量。斯无争侵伐之弊。否则只教以专爱国而不爱天下之学说。势必至爱之极必贪。贪之极必嗔。嗔之极必战。战则干天地之泰和。而阴阳之道乱矣。爱国而反以败国。苦何堪问。
故君子之立教於天下也。必八面玲珑。经权合一。放诸四海而皆准。质诸人天而不悖。岂是挂一漏万之学说。所可同一比例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荡平正直。即中极之道。而大公无私者也。大公无私。乃天之道也。古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此天之所以为天也。君子法天以为怀。故以天下为一家。万物为一体。民胞物与。泛爱亲仁。何分国界。何分种族。孔子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释迦云。无人、我、众生、寿者相。人能体行斯言。真爱在其中也。况天下犹家也。天下之人。犹兄弟也。家业由祖宗立。兄弟由父母出。一脉同气。亲亲之道。不可或离。人皆知之矣。家国与天下。岂异是哉。是故能知一本散为万殊之道者。方能知专爱国之学说。犹有未尽善也。当今之世。人人趋向大同矣。然欲造大同。即当由爱国而推之。先破国界。以爱天下为心。使天下人人皆共由此道。然后所谓大同世界。非徒托诸空言矣。
元气与福命
民国七年戊午三月初五日记
元气以先天言。为天地生人生物之大原。元气充满。则天地交泰。万物具美。元气薄弱。则水火刀兵。瘟疫时行。福气以后天言。为人生穷通得失之所本。福气保存。则富贵寿考。永康长乐。福气消丧。则贫贱凶短。疾病颠连。元气福气之关系。先天后天。固甚重也。若无后天。则先天无所附丽。无元气、则福气无所从生。二者之关系。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