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其成功也。皆离乎社会。
问、夫妇以礼合乎。礼以和为贵。夫妇和。家道昌。或曰以德。苟有不德。则离矣。又曰以情。苟有不情。则离矣。曰礼。则不计情德。自锺情德。
答、礼者。人道之所以立也。岂特夫妇云乎哉。
问、子其虚者实之。为苦海浮生造现在之幸福乎。抑或空诸一切。为苦海浮生作警世之钟。开普渡之门乎。
答、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吾今知人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吾今执礼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天地闭。大本立。吾今知命矣。
问、国家之乱而不觉其乱者。家族制也。
答、中土难生。此其一端耳。
问、天下教派之正宗有二。一为家族教。一为国家教。二者均能千古。但家族教。惟行於家族国家。而不能行於个人国家耳。
答、大同教行。则万教归源矣。
问、小人者、君子之用也。人者、天地之用也。天地者。大道之用也。
答、曰君子学以致其道。希贤希圣希天。在止於至善也。
问、上帝真道。执礼则合。从己则悖。故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答、当戒慎恐惧以克己。敦厚以崇礼也。(刍谈录)
第三十九礼拜万教归儒
民国元年十一月初七日记
问、万教之中。究竟何教可以平治天下耶。
答、当今万教纷争。各教门徒。竞挟门户之见。亦有知道己教不完善。因习惯已久。不能变通。亦有知道他教高超。入主出奴。任意指斥。又有执迷不悟。陷入左道旁门。牢不可破。并不知何教完善。惟古来哲学名家。考究诸教。凭天良决定。多以有一无二之真教。有教无类之学问。平治天下。教育得其中和者。惟至圣先师孔子。下学上达。因材施教。内圣外王。一以贯之。可谓能集万教之大成者也。
问、闻先生游历多年。经验既多。见闻亦广。先生刚才之言。乃心目中仅仅有个孔子。孔子一人。可以压服古今中外之教育耶。
答、凡学说要采诸子百家。方能博古通今。知各教之利弊。择善而从。不善而改。但吾知古今中外教育之有名者。中国则为儒释道三教。外国则为耶回两教。其他诸子百家。以及各教著名者少。人民奉从者尤少。今时最昌明者。一耶教。二孔教。三佛教。四道教。五回教。此五教犹五方五行也。环海交通。有倡言五种共和者。岂有教育不共和之理。故万教归孔子。如四方归中央。五行相生。天下自然和平。盖孔子之教。是由文明而至大同。记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岂虚语哉。
问、世人称耶稣为神道设教。孔子非神。乃人也。究有何种神通。协和万邦。使人人悦服耶。答、耶稣非神。孔子亦非神。皆是人中之圣人。上帝的爱子。代上帝挽回世道。救正人心者也。但耶教与佛教同是慈悲主义。行上乘法。固然高超。作为存心养性可也。而治国平天下。殊多不合。盖世当据乱。君子少而小人多。非仅慈爱主义所能济。必待大道宏开。人人皆是君子。然后耶教可行。孔教乃中乘法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合实用。然孔子非不知上乘法也。因为大道既隐。真道不行。故以伦常立教。使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试将大同一节。用心研究。方知孔子删书定礼。皆为中人以下说法。故子贡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非不得闻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吾今尊孔子。尊其为人伦之至也。事上帝。将来混一全球。即为共和万教之地步也。盖万教为上帝之道所发皇。孔子亦为上帝一化。事上帝尊孔子。不但耶回佛老在其内。而万教皆在其内。吾尊孔子。实是尊万教也。尊万教不以孔子为宗。万教无所依。不能归一也。岂曰区区一教哉。夫天地间之事。皆是一本散为万殊。万殊终归一本。故曰得一而万事备。天下有何教可言耶。有何万教可言耶。天下之无道久矣。吾之存心。以耶回佛老之道。存心养性。以孔子之道。立己立人。如是而已。(问谈录)
问、仁内也。义外也。内外合一道也。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合外之义而一之也。内外合一。即仁义合一。仁义合一礼也。礼即道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内外不能一体。仁义不能一致者。以己也。人之有己。后天故也。告子曰、仁内义外。知后天之性。未识先天之性也。孟子斥以先天之性。无仁义之分。内外之别。本一而二。二而一。恐天下后世分内外为两截。不识圣门允执厥中之道。一以贯之也。
答、一贯之道在慎独也。
问、道分先天后天。先天明达。而后天否晦。自先天言道。至平至常。自后天言道。至神至妙。学道者当不偏不倚。中道而立。故曰莫如守中。允执厥中。
答、不偏於先。不倚於后。性命之中而已矣。
问、莫非命也。先天之先天也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先天之先天也与。
答、故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为物不贰也。先天之先天。殆至明也。故曰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君子即法天之明以位育也。故曰智谋踊跃。问、红尘难处。胜於他界。终归於尽。故曰苦海。
答、圣贤仙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