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内外无实学。始终不能得美味广居。所得者虚名虚利。转眼皆空。孰如真儒之好在学。敏在事。慎在言。修己可以为人法。千载以后。犹莫不馨香而崇拜之也。(问谈录)
问、欲衣狐貉。后天之常情。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先天之真性也。
答、子路其可入室欤。惜乎其未也。不得其死然。未可与权也。
问、非礼勿视听言动者。慎动之学。以内有未中。恐不能和。故辅相裁成。以补养其中。答、主忠信而已。
问、自强不息。立身行道也。身不行道。不能行於妻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答、此仁者用之谓之仁。
问、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者。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齐。本立而道生。故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是故自修者。以身观身。是心在一身。即道在一身。以家观家。是心在一家。即道在一家。以乡观乡。是心在一乡。即道在一乡。以国观国。是心在一国。即道在一国。以天下观天下。是心在天下。即道在天下。心者道之统。道者心之大。若尽其大。犹必心存万古而上。万古而下。即道存万古而上。万古而下。自修者。尽心焉耳。心乃身之主。又天下国家之主。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其放心者。无所不用其心也。无所不用其心者。大一统之义也。大一统者。一以贯之
之义也。吾儒之道。岂特天下平治而已哉。平治天下者。吾儒之分定也。故曰下学上达。知我其天。
答、明明德於天下。亲民於两间。止至善於虚悬。一以贯之也。
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道如水。只是无外。小德川流。若川流不息。大德敦化。若万水朝宗。周而复始。循环无端。不知其端。故曰无端。不识其始。而自然始。故曰道法自然。
答、天下之至阳。根于至阴。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则公溥靡涯矣。(刍谈录)
第七十四礼拜贫而无谄新义
民国二年八月十四日记
问、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一章。作何解释。
答、(白话解)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我纵贫穷。不作那低头下贱之事。不邀求於人。我富贵。不骄奢淫佚。不藐视他人。何如、是问其当否。子曰、可也。如此亦可。未若贫而乐。贫而能乐。君子固穷也。纵饮水曲肱。乐亦在其中。箪瓢陋巷。亦不改其乐。不怨天。不尤人也。富而好礼。凡事还要谦让。言行毫无失当之处。见富贵不能淫他。贫贱不能移他。威武不能屈他。总是以礼自持。敦厚崇礼。子贡闻孔子之言。乃引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以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即是君子。不知贫而还要乐。富而还要好礼。才算君子。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孔子呼子贡之名。始可与言诗矣。你可算知诗中之义。告诸往而知来者。告已往之事。知方来之事。这章书。是夫子知道贫富人心不一。有能守贫。一得富贵就乱来。有能守富。一到贫贱。就无恶不作。所以要切磋琢磨。要知道富贵贫贱。是从因果中来。善恶中来。况顺逆又为身外之境遇。君子行道。安命而已。上年我邻近有一富家。其父尚知好礼。至年老时。将家务交与他管。他常阻亲为善。其父没后。不上数月。连遭不幸。伊反怪他人不是。来告於予。予遂暗暗点他。言凡事要归罪於己。厚德乃能载福。显亲扬名。助亲为善。可保前人之基业也。陷亲不仁。阻亲为善。恐德尽必灭。不要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即可以载福。必要富而好礼。始能长守富也。
(官话解)贫者、穷苦也。无谄、不干求於人。不以贫为辱也。富者、财足也。无骄、不矜肆也。纵家号素封。一时之福耳。何骄之有。何如、是求夫子评定之词。曰可也。言亦可以处世之常。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道自忘贫也。富而好礼。礼即先天之礼。好礼自忘富也。盖贫富身外之物。未若指忘贫富之人。超乎无谄无骄多矣。子贡以为无谄无骄。至矣尽矣。不知无谄无骄之外。尚有最上一层。可见学无止境。故有感而得於心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细益求细。精益求精。为学之旨。诗不啻明言之矣。曰其斯之谓。盖恍然於夫子之言也。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夫子呼其名。许其明诗之理。可与言诗。告诸往而知来者。告以贫而乐。富而好礼。而子贡悟及切磋琢磨之功。因知夫子之已言者。而又知未言者。如是则可由后天之学。而进先天之道矣。
(文话解)子贡先贫后富。知时命得失有定。故贫时无谄。得富时无骄。是君子坦荡之怀。亦可谓能处贫富矣。然未忘贫富之迹。如贫而乐。富而好礼。得先天之实学。故有此境也。然则贫与富。乃石火电光。而身心性命。乃真常之学也。及子贡引诗悟及切磋琢磨之工。夫子许之。许其渐可造乎精微之域矣。
问、先生前星期。讲富而不好礼。不能载福。此说恐人不以为然。我看今时多半为富不仁。而反得富贵。这是如何。
答、(白话解)他富贵不仁。又能载福者。祖有馀德也。若他又能好礼。其富贵悠久无疆也。故曰以富积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