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中之形、申申如也。中之内、空空如也。真空不空
。不空而有。有而不有。不有万有。此即是中者天下之大本也欤。
答、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有所立卓尔。故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问、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故大德者必受命。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易曰、君子自强不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为善不昌。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君子居易以俟命。强为善而已矣。答、吾闻之也。天下事半多人事之不善也。天岂爱道乎哉。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颜氏之子。其庶几乎。
问、人之言曰。大同以前。天道虚。人道实。大同之世。天道实。人道实。大同进化。天道实。人道虚。至於归化。天人虚。吾道实。信乎。
答、道、道、道。非常道。名、名、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太上曰、吾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玄之门。此中庸之所以其至矣乎。至矣者、至善也。至善者、大道在人也。故曰君子之道本诸身。
问、儒氏之人道。率性之谓也。释氏之性道。原天之谓也。道氏之天道。无无之谓也。
答、故曰大道含三。三教合得其正。万教始於道。终於儒。终於儒者。始於儒也。万教归儒。俱以三教为正也。
问、三教分。各有三乘教法。三教合。则儒为下乘教。故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释为中乘教。故曰物我平等。普渡众生。道为上乘教。故曰清静无为。无所不为。
答、三教一道也。下学上达。知我其天。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天地有好生之德。上帝有生生之心。仁为天地之心。所以代天行道。辅相裁成。故仁者天下之大德也。
问、牢狱枷锁。天堂地狱。乃帝王将相。圣贤仙佛。专为恶人而设。不得已而为之。大道宏开。人人君子。则政府亦无所事事矣。
答、此释家之世也。尚有待焉。
问、中和学堂者。天地之太极也欤。
答、洪范曰、惟皇作极。皇建其有极。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者此也。
问、七日来复者。天地阴阳五行周数也。故天有七星。圣王有七政。万教大成有礼拜。君子斋戒沐浴。静思补过。日新又新。所谓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即於是行之。
答、齐之以礼者。儒家之世也。
问、由据乱而可以升平者。家族也。由升平而可以太平者。学堂也。家族曰小康。学堂曰大同。答、君子之德风也。道之以德。则天下咸有一德。惟德是行。皆据於德矣。
问、圣贤立言。穷理尽性至命。三格也。如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以理言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言出其位。必遭不礼。故当谨言。以性言之。素位而行。行出其位。必遭不法。故曰慎行。以命言之。必慎其独。思出其位。必遭天谴。故曰允执厥中。君子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红尘皆逆境。苦也。时乎其中。皆顺境。乐也。故曰乐在其中。君子时中。坦荡荡也。言寡尤。行寡悔。禄亦在其中。或曰、经天纬地之谓言。故曰立言者。圣贤之事也。岂易云乎哉。儒家之言经传也。释家之言经律论。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者、记事也。不可与言也。孔子作春秋。游夏不敢赞一辞。天口也。故曰考文者。天子之事也。王天下有三重焉。正言其一也。
答、是以礼当议也。度当制也。文当考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天子者、天人合一也。是以能穷其理。尽其性。以至於命也。(刍谈录)
第七十七礼拜诗三百之新义
民国二年九月初六日记
问、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何义也。
答、(白话解)诗经三百篇。是孔子的纂辑。皆是有益於人心世道。志各有存。非淫奔之诗也。孔子怕人误解。故曰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说你们后学不要乱猜乱解。诗虽万言难尽。一言可定。不可作为淫奔之邪思也。即桑间濮上。其中很有深意。孔子删书。断自唐虞。何义。祖述尧舜也。删诗始自关睢。又是何义。宪章文武也。岂有宪章淫奔之事。孟子曰、无以辞害意。诗各有志也。孔子删存三百。示礼仪三百之微义。礼从宜、从俗。恐人误会。故又示诗之志。曰思无邪。免有遗误后学耳。世犹有作淫奔解者。抑何不思之甚也。
(官话解)诗有三千。孔子删定。尚有三百馀篇。曰三百者。言其大数也。三百至多。一言足以蔽之者。能括三百之大义也。一言维何。诗之正可以正人之邪。其中有讥刺之意。亦无非正人之邪也。邪者、后天之欲也。情欲无制。即近而夫妇。远而君臣。无非以邪相合。人心安得不坏。风俗安得不偷耶。夫子删后。恐人不以无邪为戒。反有动人情欲者。故一言示义。曰思无邪。其所有之诗。皆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