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也。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执中之学。精一之道。天下古今所不能外者也。又十五年而至三十。由勉强渐到自然。故立。又十年至四十。知吾身性命相连。故不惑。又十年至五十。知性与天道。是二而一。又十年至六十。知吾身非小。天地非大。有六通之验。故耳顺也。又十年至七十。念念皆理。事事皆道。吾身即天地之体。吾心即天地之心。吾性即天地之性。吾命即天地之命。上下同流。故从心不逾矩。夫子成身了道。至此终矣。此夫子现身说法。一一指明。使人人知学问无穷。要必身体力行。方能成道。有志修道者。可不勉诸。(问谈录)
第八十礼拜无违新义
民国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记
问、孟懿子问孝一章。何义也。
答、(白话解)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孟懿子之心。本不乐从孔子。其父逼他从孔子。伊不得不从。而心中不悦。故以孝问孔子。孔子亦知其意。教他不要违背父之命。孝在其中。孟懿子闻夫子一言。不违背父命即是孝。不知孔子对症发药。而孔子见懿子不能再问。恐其错认无违二字。反助亲为恶。不孝亦在其中。夫子爱弟子之心。如同父子。如师言中之意。弟子不知道。非弟子之过。是为师不能善教之过也。故樊迟与夫子御车。夫子知樊迟凡事要究其根原。乃告之曰。昨日孟孙来问孝於我。对他说无违。樊迟乃事事究原之人。闻言即问夫子曰。何谓也。言无违是如何说法。孔子才将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三礼字告之。细说一遍。使樊迟使之闻之。正见我孔子。教人之心细。爱弟子之情深。恐其一言未听清楚。他的师道未完其分。乃旁敲侧引。使其来问。就是弟子不来问。亦要使别人告之。如此为师者。真正解人之疑惑。破人之愁肠。传人之和道也。孔子于师徒之感情。既有使人百世莫忘之深。安得不为万世师表。今人能学夫子教门徒之心。纵是顽石。也要点头。常言师道立而善人多。信不诬也。
(官话解)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名何忌。问孝之道。子曰、无违。能顺父母。即孝父母也。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樊迟、孔子弟子名须。是时在鲁为孔子御车。孔子虑懿子初入道门。误会其意。故告樊迟曰。无违是不背礼也。生事以礼。死葬以礼。祭以礼。此三者合礼。人子之孝全矣。
(文话解)懿子孟僖子之子。僖子好礼。其时病不能相礼。故使懿子学礼于孔子。懿子有违亲心。故其问孝。夫子先知其意。告之曰无违。懿子以为不违亲即孝也。故闻而遂出。夫子又恐其顺亲失礼。反以不义陷亲。即不孝也。世人不明礼。皆由不明天理。天理即人之良心。先天之无极也。化而为用。即太极。太极即理之正用。先王之道。以和为美。以礼为节。顺中之孝也。盖世禄之家。鲜克由礼。夫子因樊迟而告以生死祭之礼。为孟孙法。并为万世法。今之为师范者。果能如孔子教人。始不愧为人师也。(问谈录)
第八十一礼拜惟其疾忧新义
民国二年十月初五日记
问、孟武伯问孝一章。何义也。答、(白话解)孟武伯为人不讲卫生。饮食衣服。奢侈浮华。酒色过度。性质刚烈。常患不洁之病。孔子知之。故告以父母惟其疾之忧。凡为父母者。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恐怕其子有病患。人要有孝。必要保重身体。人无疾病。而父母之心安。则孝在其中。像今日善书上所讲。甚么曹安杀子。郭巨埋儿。割肝奉母。等等之孝。皆是愚孝。其心何尝不好。其事太不善也。由此章书看来。人子害病。父母都有忧心。伤痛父母之心就为不孝。况埋儿杀子。伤祖宗之血嗣。吾不知其孝在何地。曾子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孔子云、小杖则受。大杖则逃。为孝子者。於此可深长思也。
(官话解)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武伯、懿子之子。名彘。唯、独也。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以为所靠也。武伯不保身而得疾。其问事亲之道。孔子不以孝言。而以父母爱子之心答之。大有深意。盖人子有病。必忧及亲心。不知保身。何得言孝。
(文话解)人子以父母爱子之心。反以爱父母。即大孝也。谁非人子。谁无父母。而顾可使亲忧耶。夫人身难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故事亲先以保身为大。六欲七情。纵之即成疾也。疾则父母忧之。大不孝也。若无以解亲心之忧。何以言孝。故武伯问孝。夫子不言孝。而独言唯其疾之忧。足见父母爱子之心。真是关切。人子身不能保。遑云孝耶。不能孝、焉能自强。不能自强。又焉能自立。须知自立自强。先在守身。守身无疾。万事能成。孝在是矣。夫子以武伯言。即可为凡为人子者告。(问谈录)
第八十二礼拜有养不敬新义
民国二年十月十二日记
问、子游问孝一章。何义也。
答、(白话解)子游平日奉养父母。以为有穿有吃。即是尽孝。而无尊敬心。夫代劳奉养。是人子报父母万一之恩。乃分内应为之事。自不得列於孝之中。要知孝者。亲爱父母。常以礼安其心。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尤恐一时使亲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