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也。
问、人伦道德研究会启中。言伦为儒家之分。为下学。为入德之门。德为释家之分。为入道上达之梯。道为道家之分。人伦道德含三教。此章亦含三教耶。
答、儒者三教之统也。故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问、然则由也升堂未入於室。即知外王为儒。而不知内圣乃三教合源欤。
答、非不知也。未之能也。
问、忠信者。重禄之尊德行也。
答、大同之世。忠信而已矣。
问、大同者、大道之行也。忠恕尚违道不远。况忠信乎。
答、以中和之道。行忠信之实也。
问、释迦进化之世。何谓也。
答、以中和之道。行忠恕之实也。
问、神化之世。始行中和之道欤。
答、以清真之道。行中和之实也。(刍谈录)
第一零四礼拜天地需人孔急
民国三年四月二十三日记
问、当时人心思乱。是天道为之耶。人事为之耶。
答、人有恒言。人心不好。天心不顺。其理甚是不错。以天演论看来。非人心不好。是气数之使然。此说亦不谬。据我想来。论理要归罪於人、何也。人为万物之灵。不能作乾坤之肖子。天地的功臣。何以为万物之灵。不能旋转乾坤。代上天宣化。挽回世道。救正人心。虚生於世。将何以对上天。对父母耶。上天不能言。赖人辅之。而人不惟不能补气数之不齐。而反由气数颠倒。助气数之恶。使人民不安。永坏世风。害己一身犹小可。酿成一般小人。同流合污。各怀破坏主义。使天地不安。气数不和。天怒人怨。真是魔王撒旦。有害世风。虽是气数使然。抑由人事之不善也。若有大权之仁人君子。出而提倡人道。回天地之气数。择种留良。实行能爱人能恶人之政策。作中流砥柱。培补天地元气。使恶气退处於无权。方不愧人生於世。盖气数者。阴阳对待之流行也。故其中有善有不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若善。是以道心为主。则天心顺。国家自然太平。常言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大道难逢。人身难得。今已得矣。大道难逢。今已逢矣。值此大道宏开之时。只要有一分的修持。上天就有万分的感应。何以言之。至今天地需人孔急。正在望人扶持世道。救正人心。一人为善。可作十人之模范。十人为善。可作百人之模范。百而千。千而万。人人如是。上天必要照临。爱之护之。其有自作自受。招气数之毒害者。只要略知大道一二。亦能免其苦害。不但立功立德。即能守本安分。亦是上帝的好子民。况能立功立德。为上帝之真爱子耶。故人心乱。虽是气数之使然。我不乱者。而气数自不乱也。譬如知毒酒而不食。毒酒何能死之。知气数不好。而不为非。气数何能乱之。岂不是人心一好。天心自顺。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其理甚明。(问谈录)
问、有大道、必有大德。有大乱、必有大治。此大道之所以行也。吾儒之道。行将统一全球。协和万邦矣。
答、君子修己安人。此其时也。悲天悯人。此其时也。
问、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服也。庄莅者勇也。斋明盛服。非礼不动。修身之道也。君子藏器待时。智仁也。动惟厥时。勇也。
答、君子当仁则仁。当勇则勇。当智则智。而道中庸矣。
问、颜子之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者。允执厥中也。由德以感道也。由仁以受命也。性命之学也。阴阳相配也。德不孤必有邻也。在止於至善也。至德以凝至道也。自强之基也。不迁怒。不贰过之由也。即所以克己也。故曰好学也。答、故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曰、士尚志。尚志者、学而时习也。
问、不知恶无以为善。不能私未足与言公。公也。幸也。
答、故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问、法律之民其德薄。道德之民安而不争。
答、故曰圣人出而万物睹。
问、道政齐刑。为凡阳之事实。道德齐礼。为真阳之事实。道政齐刑。为诸侯之制。道德齐礼。为王者之制。道政齐刑。为国家主义。道德齐礼。为天下一家主义。道政齐刑。为治国之实事。道德齐礼。为平天下之实功。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齐刑之齐为整齐。不免强制。齐礼之齐为不齐。实则真齐。齐刑之齐。人物不得其平。齐礼之齐。凡有血气。 熙熙。答、知此则可与言平天下矣。
问、往日之世。穷理之世也。理则散见於事物。故机变之巧。长於外人。今日之世。尽性之世也。性聚而一外。故圣道之源。发於中土。尽性之中。儒佛赅之。儒则率性。佛则尽之。至至命之实。又道家之事也。
答、道也者。包罗天地。养育群生。何中外之足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一家。道其不行。而外苦矣。格致学之行於外也。不亦宜乎。
问、何谓也。
答、天道之公也。其道元已锺於中土矣。
问、然则曾子作传。始於诚意。不首於格致者。以格致之学。散於外乎。
答、否、明於外者。外王之格致也。外王之格致。必折衷於内圣。故曰中外合一。
问、中者佛氏之仁慈。儒氏之智谋。道氏之勇敢。当仁则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