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也。诚意者、抱一守中也。毋自欺者、天人合一也。故君子必慎其独者。克己复礼也。或曰。敢问曾子立传。首於诚意者、何也。曰、诚正修者、内圣也。齐治平者、外王也。外王必本於内圣。内圣必本於天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故曰诚意者、抱一也。意诚者。中立也。意诚而后心正者。一生二也。心正而后身修者。二生三也。修身则道立。身修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者。三生万物也。故曰、君子之道。本於修身。修身之道。始於诚意。意诚而后心正。身修者。物有本末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者。万教归儒也。实行大学之道。首於诚意者。得一而万事备也。诚意以慎独为功者。性与天道一以贯之也。故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君子而时中也。
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君子之所以诚正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君子之所以修其身而天下平也。诚者、内外一致也。故曰、诚於中。形於外。中者、天人一致也。故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之所以一以贯之者。乐在其中也。大学者、先先天之大道也。中庸者、性命之大学也。性命合一者。身内之中也。抱一者、内外之中也。守中者、身外之中也。允执厥中者。天地之中也。乐在其中者。大道之中也。七、或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者。儒氏之分定也。明明德於天下。人道之极轨也。敢问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是何说也。曰人道者。性命合一而双修者也。所以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以赞天地之化育。人道本於性。故曰率性之谓道。性道本於天。故曰天命之谓性。能修其性命者曰人。能尽其性命者、曰完人。完人者、参天两地而一之者也。故中庸之道、及其至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位天地而育万物者。以立命为始也。孔子曰。三十而立。立命之谓也。
八、慎独者、君子之所以立命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君子之所以立本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君子之所以立道也。格物者。可与共学也。君子学以穷其理。格物而不致知者。可以共学。未可与适道也。子夏曰。君子学以致其道。致知而不诚意者。可与适道。未可与立也。孔子曰。立於礼。不知礼。无以立。诚意而不正修齐治平者。可与立。未可与权也。权者、君子之所以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孟子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故曰不知中。无以格物也。不格物。无以知礼也。不知礼。无以立中也。是故格物者。君子之用中也。知致者、君子之致中也。意诚者、君子之立中也。心正者、性命之中极也。性命之学。始於诚。终於诚者。君子之所以无不用其极。中立而不倚也。中立而不倚者。君子之所以修身也。
九、孔子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者。天子之所以修身也。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者。诸侯之所以修身也。事君尽礼。敬其事而后其食者。大夫之所以修身也。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者。大臣之所以修身也。书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者。庶人之所以修身也。易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者。男女之所以修身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者。弟子之所以修身也。士祭其先。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非其君不事者。为士之所以修身也。为人君止於仁者。人君之所以修身也。为人臣止於敬者。人臣之所以修身也。为人子止於孝者。人子之所以修身也。为人父止於慈者。人父之所以修身也。与国人交止於信者。朋友之所以修身也。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者。农夫之所以修身也。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者。百工之所以修身也。懋迁有无化居者。商贾之所以修身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者。士君子之所以修身也。学而时习之。日无忘其所知。月无忘其所能者。学者之所以修身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者。为人师者之所以修身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遁世无悔。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达则兼善天下。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素患难行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焉。无可无不可者。圣贤之所以修身也。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欲齐其家者之所以修身也。是故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者。使臣之所以修身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我战则克者。将帅之所以修身也。战阵有勇。为国捐躯者。军士之所以修身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者。天子之所以修身也。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王天下有三重焉者。大德受命之所以修身也。中和之道。统一全球。协和万邦。勤俭而用者。中和之师之所以修身也。为天地立心。为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