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时始终斯役者,署淡水同知事、今升噶玛兰通判、前台湾县知县李慎彝,四川威远县人,嘉庆戊辰进士;署竹堑巡检兼司狱事易金杓,江苏仪征县人。总其成,则在籍前署广西柳州府事、候补同知林平侯,候选知县进士郑用锡等。襄厥事,则副贡生刘献廷等;官海外者,前署台湾镇事、金门镇总兵官陈化成,福建同安县人;今台湾镇总兵官刘廷斌,四川温江县人;前台澎兵备道、今升陕西按察使孔昭虔,山东曲阜县人,嘉庆辛酉进士;今台澎兵备道加按察使衔、兼提督学政刘重麟,陕西朝邑县人,廪贡生;前台湾府知府、今升四川成绵龙茂道徐镛,安徽桐城县人,嘉庆己巳进士;今台湾府知府、循例引见卸事邓传安,江西浮梁县人,嘉庆乙丑进士;署台湾府事、台防同知王衍庆,山东聊城县人,乾隆壬子举人;例得备书。其乐输姓名,书于另碑。
道光九年,岁次己丑,秋九月壬辰朔、二十七日戊午建。
彰化县界外狮头社潭中涌现小山记
狮头社为未归化生番。台湾府志,并狮尾、巴荖远两社附于彰化县番社末,余尝辨其误矣。狮头亦称狮仔头,在水沙连大山之西南、南北投社之南、斗六门之北。社南有哮猫山,粗坑水出其中,北流汇而为潭,不知广袤几十亩;以在界外,非番割不能到。道光七年八月十五日,潭中忽涌起四小山,络绎相连,如尔雅所释属者峄是;土人称头浮、二浮、三浮、四浮焉。
头浮山高四丈余,宽赢其高二之一,长赢其宽四之一;二浮山高五丈余,宽赢其高三丈,长倍其宽而赢两丈。三浮山高三丈余,宽倍其高而不足,长倍其高而有赢;四浮山高二丈余,宽四倍其高而有赢,长倍其宽而不足;山体皆石。初涌时失水,鱼虾尚跃跃山顶,土番釆食,足给于鲜。山麓泥沙之壅,皆被溪涨冲刷,竟体嶙峋,绉透瘦大,似壶中九华矣。
夫天地不爱道宝,常见精神于山川。彼醴泉涌地、器车出山,礼经但设言以征大顺;不谓异瑞竟如峰之飞来,是真非幻,可无纪载以示后耶?台湾沐圣朝礼义信顺之化,已百有四十余年,民番俱安作息。兹山涌现在匪徒分类、制府孙少保东来削平之后。越五月,即闻回疆底定,奏凯献俘,恩纶远沛,虽盛世不侈言符瑞,而异事适当其时,谓非祥征不可也。
自昔胜游,最喜水中有山,如水沙连之水里社珠山屹立日月潭中是也。然深入险远,即耽山水者亦以为歉;岂若兹山距南投四十里而遥,距县城八十里而近。他日三社归化,人人可到,吾知好游者无庸舍近求远矣。
会余将有修府志之役,爰纪此以俟载笔。
澄台观海记
分巡台澎兵备道听事后,有四方而高之台曰澄台;高一丈五尺,覆以屋、护以栏。拾级而登,四远在目;而西望沧海,万顷茫然,尤足开扩心胸;故凭眺者以为胜焉。余作郡台阳,尝赴观察约,偶一登览,未数数至也。南丰谢怡亭宗维时在余幕,承以尊甫醒葊先生文集相示,因得钞录澄台观海图一记,以备海外掌故。醒葊未尝来台,其从兄退葊与观察奇宠格公宾主莫逆,内渡后犹眷眷于斯台,爰命工为图而属醒葊作记。记中但述公望远知险,抚今追昔,廪廪于全台安危之系于尊官,非夸赏心乐事也。
夫官海外者,多不以为履险而以为席丰;如隙中观斗,奚由知轻重缓急、险易趋避。诚如奇公不豫怠于平时,自不张皇于临事,其神暇,其虑周,祸患之消于未萌者岂少耶!余闻公名而未得见,幸与公孙仓场侍郎和桂同举进士,并同出今福建抚军韩芸舫师之门。迨服官来台,听父老忾僾而言奇公善政,则向往弥殷矣。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即公再莅台湾分巡之岁也;甲子一周,余以台守受代未行,奉檄暂权道篆。登台怀贤,证以谢君斯记之纪公状貌言辞,而肃然如见所尊。虽代庖仅三月,未若公三载之泽浃于民;然时将扃门试士,骤闻北路民听谣移,庄元戎整旅启行,有以停考之说进者,余置若弗闻;但从容丹铅,兼旬而毕,北路亦晏然无事,或能与奇公之虑周神暇有合,而不以隙中之窥贻讥士庶乎!
自海外设官以来,惟陈清端公及奇公两观察最系民思。台以澄名,宜因奇公而并怀清端。至建斯台之高公拱干,府志未为立传,但称系陕西人,殆无可纪之政绩;而艺文所载澄台记,乃窃比于凌虚、超然,夸矣。退葊名本量、醒葊名鸣盛,宜附书。
道光十年庚寅、夏五月既望,浮梁邓传安记。
附录
沈太仆传(见鲒埼亭集卷二十七)
明故太仆斯庵沈公诗集序(见鲒埼亭集卷三十一)
徐都御史传(见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二)
尚书前浙东兵道同安卢公祠堂碑文(见埼鲒亭集外编卷十四)
陈光禄传(见鲒埼亭集卷二十七)
本书「海外寓贤考」谓:「全谢山太史眷眷于乡先辈,故鲒埼亭集中既为太仆作传,又叙其斯庵诗集,而于同时逊荒依郑诸君子皆详载原委」。所谓「同时逊荒依郑诸君子」,即「新建鹿仔港文开书院记」所指徐都御史孚远、卢尚书若腾、王侍郎忠孝、沈都御史佺期、辜都御史朝荐及郭都御史贞一也。按鲒埼亭集除载沈太仆传及斯庵诗集序外,有徐都御史传及卢公祠堂碑文,其余诸公则见于陈光禄传。兹并附录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