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8-集藏 -03-诗话

156-诗学渊源--丁仪-第17页

复返,白云(必粘)千载(必仄,以下二字平也。)空悠悠。晴川历历汉(平反仄)阳树,芳草萋萋(仄仄乎)鹦(仄反平)鹉洲。(两句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律。)
总之,一首之中必间古句,而上、下句平、仄互易。二、四、六字尤须带粘。
△《望岳》 杜甫
西岳峻峭竦处尊,(律句如下句平仄复者、已折腰者,下可不折。)诸峰罗立如儿孙。(律句粘,故下句必折腰。)安得(仄必折)仙人九节仗,(律句。第四句非古不可。)拄到(必仄,以入古。如用平,则第四字必平第六字反仄。)玉女(必仄)洗(可平)头盆。车箱(谐上)入谷无多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后四句双声,借和决不可。)
△《所思》 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酒定常开。九(仄)。(此字本不可借,以可瞵故凭句皆借。通篇成一章法,故不妨。)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可(仄)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故仄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堆。
拗体七言与五言大同小异,杜诗最多。但五言不折腰,以别于齐梁也。而七言拗律必有一联折腰者,本源乎齐梁乐府,迨后遂自成体。而拗体复因之,以自别于古乐府、近体之间,声调颇不易谐。赵执信云“不可不学,不可专学,不学则无格,专学则滑”,盖谓此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必平,以入古。)西辞黄鹤楼,(古句)烟花(必平,与孤帆句粘。)三月下扬州。(律句)孤帆(粘)远影碧(平反仄)空尽,唯见(粘)长江天(仄反平)际流。(后二句谐借。)
△《山中与友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拗句)一杯(仄反平,入古。)一杯复一(必仄,与醉字粘。)杯。我醉(仄)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律句。)
△《绝句漫兴》 杜甫
手种(平反仄,入古。)桃李(可平)非无(必平)主,野老墙低还似家。(律句)恰似(必仄,粘。)春风相欺得,(古句)夜来吹折数枝花。
绝句同与律诗,一首之中必参以二律句。而上、下句相接处,犹当粘而不粘,粘第二字者,四、六可勿论:不粘,则四、六非论不可。
○赵谱
五言律诗
赵氏律谱,声调精究极殊,兹仍其旧,以备参考。
△《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 杜枚
野店正(宜平反仄)分泊,茧蚕初(宜仄而平,第一字仄,第三字必平。)引丝。(第三字救上句,亦可不救,二句律句中构。)行人碧(宜平而仄)溪(宜仄而平)渡,(构句。第四字平,第三字断断用仄,今人不论者非。)系马绿杨枝。(不对格而实对)苒苒迹始去,(五字俱仄,中有入声字,妙。)悠悠心(此句必平,求上句。)所期。(此必不可不救。因上句第三字、第四字皆当平而反仄,必以第三字平声救之,否则落调矣。上句仄仄平仄仄,亦同。)秋山念君别,(同第三句惆怅桂花时。)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构句起。)小园花(此字构救)乱飞。(此二字同前第五、第六句。)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同起句)眼(此字仄,)妙穿仍欲归。(同次句)芳心向春尽,(同前第三句、第七句。)所得是沾衣。
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有二平也。
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一语误之也。
七言不过于五言上加平平、仄仄耳。拗处总在第五、第六字上。七言之五、六字,即五言之三、四字,可以类推。
起句第二字仄、第四字平者,如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平,俱可。若平仄平仄仄,则古诗句矣。
起句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
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联,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联则必不容不严矣。
△《月夜》 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拗句)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拗句)双照泪痕乾。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拗句)垣(平)暮,啾啾栖(平)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拗句)数问夜如何。
△《送远》(拗体,赵《谱》误入。) 杜甫
带甲满天地,(拗句)胡为君(平)远行。亲朋尽(可仄)一哭,鞍马去孤城。(四句与前起首四句同调。)草木岁月晚,(五字仄,木、月二字入声,妙。五仄,无一入声字在内,依然无调也。)关河霜(此字必平)雪清。别离已昨日,(拗句中唐后无。)因见古人情。
△《登裴秀才小台作》 王维
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