骸于此毁矣,更于此堕矣。孽焉得于此终?其不孝也至矣哉!况今之为僧者,尤甚于此乎!不彼不此,言之不屑,非僧非俗,杀有余辜。吾安和不谓其之极欤,莫道言不留情?试向百尺竿头争上下,九莲台畔认分明。金光一点无私照,普济群迷入大乘。天下均沾利益,何况祖宗严慈。苟不识此,即早还俗,或少减不孝之罪,悟澈谨识。【字字金石,言言珠玉。叫醒恶梦打破禅关。后之阅是则者,发勇猛心,作金刚经读也可,生愧悔心,作药师经读也可,开慈悲心作法华经读也可。数百字功兼三乘,有限言果证三昧。倘有善知识,必谓余言非虚也,岂徒是称赞已哉。】
看毕遂问道:“这是京都护国寺悟澈和尚么?”广通答道:“是那位老和尚示众的。”黄兴道:“悟澈和尚,深通佛法,但不知佛法诀窍,却在何处。”广通道:“这一篇示众法,谕便是不二法门。【孝为三界犹尊法,辟开八万四十门。】这就是诀窍。若迷昧无知,各处探搜,终无了明日期。”黄兴道:“这么说来,只在一个孝字么?”【孝为修行人一株老本,又为修行人一盏慈灯。老本不亏,了脱色身即能超脱父母之先灵。慈灯不灭,了明心地,即可复全父母之性天,如此方无愧为佛家弟子。】广通道:“除此之外,那有奥妙?【叫醒释道,不离孝道。】这一篇大主宰,全在未数句上。所以贫僧见此谕后,便还俗了好几个徒弟。为的是怕他怕不住清规,到不如及早开消,省得亵污佛法。他招不孝之罪,贫僧也分余辜。至俗人所说‘孩子不长命应当出家’,那全是自欺语。童真入道,成道固高;童真入道,污道尤甚。所以童真入道而成道者,万不得一。半路出家成道者,不计其数。因着甘苦备尝,无不看破。那童真入道者,及年长几岁,不知浊尘苦处,反望之流涎,以为甘不可题。总有严师,亦难禁止贫僧看到这里。见有几个徒弟难以修行,遂吩咐他们各自散去。有不肯的,无非为的家贫,贫僧便给他点东西,可以作个生理,也就无之不可了。”黄兴道:“这也是老和尚的慈悲。”广通未及答话,忽听院中一人喊道:“广师兄在屋中没有?”广通慌忙相接。毕竟是谁,下回分解。
注解:
且天之所以予于我,与我之所以得乎天者,亦不过此良心已耳。何也良心即天心也即亲心也。亦即我孝亲之孝心也,孝于亲。则不失其良心,即得乎亲心。亦即合乎天心,天下未有合乎天心而不获天之庆赏者,所以天不爱道。地不爱宝,安富尊荣,子孙蕃衍,皆孝心之所感召亦即良心之所极至也。彼不孝者丧其良心,便背乎亲心与天心,显之龙雷之轰击微之疾病之磨难。颠连困苦,斩宗绝嗣,皆不孝而丧其良心者之必然也。在家如是,出家亦无不如是,顾或者曰,出家无家亦恪遵三皈,详持十戒已耳。何必复言存天良申孝思哉。不知三皈者范围吾身,恐浊尘之迷污其天良也,十戒者,保全吾。性拜经忏以超拔其父母也。既云:学佛乃得尽孝,不言尽孝,别无佛法,出家者,全受乎父母之天良,而奉持之以真孝思,成佛者,全归乎父母之天良,而成就其为真孝子也。广通云示众法谕,便是不二法门,诀窍只在一个孝字。盖深通佛法,乃得有此确论,非离却佛法而故造此创论也。此佛法之本于孝道,而孝道之宜尽于僧家者有如此。
理注:
且说冯助善于黄兴合伙,将货物付于冯助善照管。黄兴是意中正神,冯助善是识中助神,正神副神同归善庄,是到至善之地,方能转识成智。华严经云:得货物乃为绍降佛种。法华经云:领知众物,为穷子认父,付于家业,除/二十年。所应得的,皆以得之,得佛法分矣。
偈云:
黄兴正义,助善副义。
助发善成,共合一局。
黄兴得助善,两家共相契。
今投原业主,助发实相义。
第五十三回道法中与僧无异宦场上惟利有灵
话说广通正与黄兴论僧家正谛,忽听院中有人呼及于他,遂忙接入禅堂。却是德州高真观一个道士,姓黄名子中。与黄兴冯助善各问明姓氏,黄子中遂在旁落座。大家叙些闲话。
黄兴意将悟澈法谕抄一张回家给杜雨亭看,遂向广通道:“老和尚这章法谕乞抄赐一张,余带回家去,也可随便请人誊写几张,各寺中送张,叫那些和尚们也照此修持,岂不是好?【黄兴亦善道中有心人也,不然,何以百忙中乐此闲事耶。】虽是悟澈和尚的法谕,也是老和尚的功德。”广通道:“这法谕凡去年在法源寺受过戒的和尚,大都皆有。这本是悟老和尚在法源寺传戒晓谕众和尚。”【从永庆寺引出法源寺来,高僧外又有一个成之最高者。佛法开源,端修首善,不识本源,受戒何益。】黄兴道:“悟澈和尚在法源寺作了方丈了么?受过戒的知道,未在那里受过戒的都不知此法谕。劳劳大笔罢。”广通道:“这却容易。”遂研墨取纸在桌上抄写。
黄子中在旁看了一遍笑道:“果然僧道无二理。我那里有白云观法谕,系法师司空一如的,与此意相同。”【从高真观引出白云观来,赏一境更开一境,高道士上又有成道最高者。道家为元门,僧家为空门,今法师姓司空名一如,由元悟空。隐义昭然,明示入学仙远不如修佛近,只为道法一如佛法也。要皆自圣道始所以示众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