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
令人耐风寒,去湿痹,止饥。
四时各依方面采,阴干。柏白皮,主火灼,烂疮,长毛发。
牡蛎、桂、瓜子为之使,恶菊华、羊蹄、诸石及曲。柏叶、实亦为服食所重,炼饵别有法 。柏处处有,当以太山为佳,并忌取冢墓上也。虽四时俱有,而秋夏为好,其脂亦入用。此 云恶曲,人有以酿酒无妨,恐酒米相和,异单用也。
〔谨案〕柏枝节,煮以酿酒,主风痹 、历节风。烧取 ,疗 疥及癞疮尤良。今子仁唯出陕州、宜州为胜。太山无复采者也。
<目录>卷第十二<篇名>菌桂内容:味辛,温,无毒。主百疾,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 华媚好,常如童子。生交趾、
桂林山谷岩崖间。无骨,正圆如竹。立秋采。
交趾属交州,桂林属广州,而蜀都赋云∶菌桂临崖。今俗中不见正圆如竹者,唯嫩枝破 卷成圆,犹依桂用,恐非真 菌桂也。《仙经》乃有用菌桂,云三重者良,则判非今桂矣,必当别是一物,应更研访。
〔谨 案〕菌者,竹名;古方用筒 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叶似柿叶,中三道文,肌理紧薄如竹,
大枝小枝皮俱是菌桂。然大 枝皮不能重卷,味极淡薄,不入药用,今惟出韶州。
<目录>卷第十二<篇名>牡桂内容: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 烦出汗,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南海山谷。南海郡即是广州。今俗用牡桂,状似桂而扁广殊薄,
皮色黄,脂肉甚少,气如木 兰,味亦类 桂,不知当是别树,为复犹是桂生,有老宿者耳,亦所未究。
〔谨案〕《尔雅》云∶ ,
木 牡桂,即今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此桂花子与菌桂同,唯叶倍长,大小枝皮俱名牡桂。
然大枝皮肌理粗虚如木兰,
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 多,半卷。中必皱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甚良 。
<目录>卷第十二<篇名>桂内容:味甘、辛,大热,有毒。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 痛 嗽、鼻 ,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 桂阳。二月、七、八月、十 月采皮,阴干。
得人参、麦门冬、甘草、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干地黄疗吐逆。案《本 经》唯有菌桂、牡桂,而无 此桂,用体大同小异,今俗用便有三种。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 应。《仙经》乃并有三种桂,
常服食,以葱涕合和云母蒸化为水者,正是此种耳。今出广州湛惠为好,湘州、始兴、桂阳 县即是小桂,亦有,而不如 广州者,
交州、桂州者形段小,多脂肉,亦好。《经》云桂叶如柏叶,泽黑,皮黄心赤。齐武帝时,
湘州送桂树,以植芳林苑中,
今东山有山桂皮,气粗相类,而叶乖异,亦能凌冬,恐或者牡桂,时人多呼丹桂,正谓皮赤 耳。北方今重此,每食辄须 之。盖《礼》所云姜桂以为芬芳也。
〔谨案〕菌桂,叶似柿叶,中有纵文三道,表衷无毛而光泽。牡桂叶长尺许,陶云小桂,
或 言其叶小者。陶引《经》云∶叶似柏叶,验之殊不相类,不知此言从何所出。今案桂有二种 ,唯皮稍不同,若菌桂老皮坚板无肉,全不堪用。其小枝皮薄卷,乃二、三重者,或名菌桂 ,或名筒桂。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牡桂,亦名木桂,得人参 等良。本是菌桂,剩出单桂条,陶为深误矣。
<目录>卷第十二<篇名>杜仲内容:味辛、甘,平、温,无毒。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 便余沥。脚中酸疼痛,不欲 践地,久服轻身能老。一名思仙,一名思仲,一名木绵。生上虞 山谷又上党及汉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阴干。
畏蛇蜕皮、玄参。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会稽上虞县也。今用出建平、宜都者,
状如浓朴,折之多白丝为佳。
用之薄削去上甲皮横理,切令丝断也。
<目录>卷第十二<篇名>枫香脂内容:一名白胶香,味辛、苦,平,无毒。
主瘾疹风痒、浮肿、齿痛。其树皮,味辛,平,有小毒,主水肿,下水气,煮汁用之。
所在大山皆有。
树高硕,叶三角,商、洛之间多有。五月斫树为坎,十一月采脂。(新附)
<目录>卷第十二<篇名>干漆内容:味辛,温,无毒、有毒。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 痹,疗咳嗽,消瘀血,痞结,
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肠,去蛔虫。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能老。生汉中川谷。夏至后采,
干之。
半夏为之使,畏鸡子,今又忌油脂。今梁州漆最胜,益州亦有,广州漆性急易燥。其诸 处漆桶上盖裹,自然有干者,
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