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目录>卷二草部<篇名>香薷内容:\x宣通利湿、消暑退热。\x 辛散皮肤之蒸热。温解心腹之凝结。属金水而主肺。为清暑之主药。肺气清。则小便行 而热 降。(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若无湿、但为干热、非暑也。)治呕逆水肿。
(熬膏服、小便利则消。)香港脚口气。(煎汤含漱。)单服治霍乱转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品。
无表邪者戒之。(其性温热、阴暑宜用以温散、若阳暑、则宜清凉、误服之、反成大害、
时珍曰∶有处高堂大厦、纳凉太过、饮冷太多、阳气为阴邪所遏、反中入内、遂病头痛恶寒 、烦躁口渴、吐泻霍乱、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邪和脾则愈、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
伤暑、汗出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内伤之证、宜用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 、以泻火益元、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益之热矣。今人谓能解暑、概用代茶、是开门 揖盗也。)陈者良。宜冷服。(经所谓治温以清凉而行之也、热服作泻。小儿发迟、陈者二 两、水一盏、煎汁三分、入猪脂半两和涂、白秃惨痛、加胡粉和涂。)
<目录>卷二草部<篇名>荆芥内容:\x一名假苏。轻宣发表、祛风理血。\x 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能发汗。散风湿。利咽喉。
清头 目。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身强项直。口面 斜。目中黑花。其气温散。能助脾消食。(气 衄肠风。崩中血痢。产风血晕。(产后去血过多、腹内空虚、则自 生风、故常有崩晕之患、不待外风袭之也、荆芥最能散血中之风、华佗愈风散、荆芥三钱、
微焙为末、豆淋酒调服、或童便服、诸家云甚效。)瘰 疮肿。清热散瘀。破结解毒。(结散 热清、则血凉而毒解。)为风病血病。疮家圣药。(功本治风、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 、即是藏血之地也。)今人但遇风证。概用荆防。此流气散之相沿耳。不知唯风在皮里膜外 者宜之。若风入骨肉者。须防风。不得混用。连穗用。(穗在于巅、故善升发。)治血。炒黑 用。(凡血药、用山栀干姜地榆棕榈五灵脂等、皆应炒黑者、以黑胜红也。)反鱼、蟹、河豚 、驴肉。
<目录>卷二草部<篇名>紫苏内容:\x宣、发表散寒。\x 味辛。入气分。利肺下气。定喘安胎,(治子气。)色紫。兼入血分。和血止痛。性温发 汗。
解肌。祛风散寒。气香开胃。益脾宽中。利大小肠。又解鱼蟹毒。(时珍曰∶同陈皮砂仁、
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发汗解肌、同芎 当归、和血散血、同桔 梗枳壳、利膈宽肠、同卜子杏仁、消痰定喘、同木瓜浓朴、散湿解暑、治霍乱香港脚。)气虚 表虚者禁之。(俗喜其芳香、旦暮恣食、不知泄真元之气、古称芳草致豪贵之疾、此类是 也。)气香者良。宜橘皮。忌鲤鱼。
\x苏子\x(泻、降气消痰。)开郁降气。(力倍苏叶。)消痰利膈。温中宽肠。润心肺。
止喘咳。肠 滑气虚者禁之。炒研。
\x苏梗\x(宣、顺气。)顺气安胎。功力稍缓、挟虚者宜之。
<目录>卷二草部<篇名>鸡苏内容:\x一名水苏、一名龙脑薄荷。轻、散热理血。\x 辛而微温。清肺下气。理血辟恶。消谷。治头风目眩。肺痿血痢。吐衄崩淋。喉腥口臭。
邪 热诸病。辛烈之物。走散真气。虚者宜慎。方茎中虚。似苏叶而微长。密齿面皱。
<目录>卷二草部<篇名>薄荷内容:\x轻、宣散风热。\x 辛能散。凉能清。(本经温、盖体温而用凉也。)升浮能发汗。搜肝气而抑肺盛。疏逆和 中。
宣滞解郁。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治头痛头风。中风失音。痰嗽口气。语涩舌胎。(含漱 、或和蜜擦之。)眼耳咽喉口齿诸病。(辛香通窍、而散风热。)皮肤瘾疹疮疥。惊热(小儿 治惊药 蒸。
消宿食。止血痢。(血痢病在凝滞、辛能散、凉能清。)通关节。
定霍乱。猫咬蛇伤。(薄荷、猫之酒也、犬、虎之酒也、蜈蚣、鸡之酒也、桑葚、鸠之酒 也、莽草、鱼之酒也、食之皆醉、被猫伤者、薄荷汁涂之。)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
虚者远之。(每见小儿多食薄荷糕者、汗多体弱。)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最佳。江西者 稍粗。次之。四川者更粗。又次之。野生者。茎叶气味都相似。入药以苏产者为胜。(张杲 医说方、灸火毒瓦斯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用薄荷煎汁、频涂立愈。)
<目录>卷二草部<篇名>甘松香内容:\x宣、理气醒脾。\x 辛甘温。芳香理诸气。开脾郁。(时珍曰∶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治风疳齿 。
香港脚 膝浮。(煎汤淋洗。)卒然心腹痛满。(下恶气。)味虽带甘。毕竟辛香伐气。挟虚者忌之。
出松州、凉州、辽州等处。叶细如茅草。用根。(根极繁密、八月采之、作汤浴、令人身香。)
\x俗作三柰。宣、温中辟恶。\x 辛温。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疼。辛香伐气。甚于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