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13-本草从新-第39页

风而不燥。庶几中 和。故小儿科珍之。但性稍寒。无火者勿服。有刺类钓钩。故名。藤细多钩者良。(去梗、
纯用嫩钩、其功十倍。)久煎则无力。(俟他药煎就、方入钩藤、一二沸即起、颇得力也。
圣惠方、治卒得痫疾、钩藤、炙甘草各二钱、水煎服、效。)
<目录>卷五草部<篇名>使君子内容:\x杀虫消积。\x 甘温。杀虫消积。治五疳便浊,泻痢疮癣,为小儿诸病要药。(经疏曰∶五疳便浊、泻 痢腹 虫、皆由脾胃虚弱、因而乳停食滞、湿热瘀塞而成、脾胃健则积滞消、湿热散、水道利、而 前 虫之药、多是苦辛、独使君子、榧子、甘而杀虫、每月上旬、虫头 向上、中旬虫头横、下旬虫头向下、道藏云∶初一至初五、虫头向上、凡有虫病者、每月上 旬、空心食数枚、虫皆死而出矣。按地黄、胡麻、皆甘而能杀虫。)无虫积者勿食。出闽 蜀。五瓣有棱。内仁如榧。亦可煨食。久则油黑。不可用。忌饮热茶。犯之作泻。
<目录>卷五草部<篇名>旋花内容:\x一名旋 。补阴、续筋。\x 甘辛温。补劳损。益精气。续筋骨。(用根捣汁、沥伤处、渣敷其上、日三易、半月即 断筋 便续。)即鼓子花。
<目录>卷五草部<篇名>雀梅叶内容:\x泻热、解毒。\x 酸寒。治乳痈、便毒。有奇功。一名爵梅。叶如蔷薇叶。生细梅。如小豆大。
<目录><篇名>卷六草部内容:\x水草类 石草类 苔类\x <目录>卷六草部<篇名>泽泻内容:\x通、利水、泻膀胱火、去湿热。\x 甘咸微寒。入膀胱。利小便。(热在气分而口渴者。)泻肾经之火邪。功颛利湿行水。治 消渴 痰饮。呕吐泻痢。肿胀水痞。香港脚疝痛。淋沥阴汗。(阴间有汗。)尿血泄精。(既利水而又 止泄精、何也、此乃湿热为病、不为虚滑者言也、虚滑则当用补涩矣。)一切湿热之病。湿 热既除。则清气上行。又能止头旋。有聪耳明目之功。(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耳鸣目昏、渗 去其湿热、则清气上行、头目诸证自除、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宗 谓其接引桂附入肾经、时 珍 膀胱之邪气也、古人用补、有宜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辟 、此乃玄妙、后人不知此理、专一于补、必致偏胜之患矣、王履溯洄集曰∶地黄山萸茯苓丹 皮、皆肾经药、桂附右肾命门药、何待接引乎、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或云脾虚肾 旺、故泻肾扶脾、不知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伏留之邪耳、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微咸 、能泻伏水故也。)泽泻善泻。古称补虚者误矣。扁鹊谓其害眼者确也。病患无湿。肾虚 精滑。目虚不明。切勿轻与。新鲜不蠹。色白者佳。去皮。盐水拌。或酒浸。畏文蛤。忌铁 。
<目录>卷六草部<篇名>石菖蒲内容:\x宣、通窍。\x 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发声音。去湿除风。逐痰消积。开胃 宽中 。疗噤口毒痢。(杨士瀛曰∶噤口虽属脾虚、亦热闭胸膈所致、用木香失之温、山药失之闭 、唯参苓白术散加菖蒲、米饮下、胸次一开、自然思食。)风痹。(同黍米酿酒、治诸风。)
惊痫。崩带胎漏。消肿止痛。解毒杀虫。(士材曰∶仙经称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
用泔浸、饭上蒸之、借谷气而臻于中和、真有殊常之效、又曰∶芳香利窍、心脾良药、能佐 地黄天冬之属、资其宣导、若多用独用、亦耗气血而为殃。)香燥而散。阴血不足者禁之。
精滑汗多者尤忌。生水石间。不沾土。根瘦节密。一寸九节者良。去毛。微炒。秦艽为使。
恶 器。(犯铁器、令人吐逆。)
<目录>卷六草部<篇名>蒲黄内容:\x生、滑行血、炒、涩止血。\x 甘平。厥阴血分药。(心包、肝。)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经脉。利小便。祛心腹膀胱 之热 。(同五灵脂、名失笑散、治心腹血气痛。)疗扑打损伤。疮疖诸肿。(一妇舌胀满口、以蒲 黄频掺、比晓乃愈、宋度宗舌胀满口、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搽之、愈、时珍曰∶观此、
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知矣、盖舌为心苗、心包相火、乃其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
炒黑性涩。止一切血。崩带泄精。无瘀者勿服。香蒲花中蕊屑。汤成入药。(舌重生疮、蒲 黄末敷舌上、瘥、耳中出血、蒲黄炒黑、研末掺入、效。)
<目录>卷六草部<篇名>水萍内容:\x宣、发汗祛风、通、行水。\x 辛寒。轻浮入肺经。发汗祛风。(歌云∶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 逐东 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 、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 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钋头上也出汗。)利水消肿。非大实大热。不可轻试。(丹溪曰∶浮 萍发汗、胜于麻黄。)七月采紫背浮萍。拣净。以竹筛摊晒。下置水一盆映之。则易干。(鼻 衄不止、浮萍末吹之、大肠脱肛、用紫背浮萍为末、干贴之。)
<目录>卷六草部<篇名>海藻内容:\x泻热、软坚痰、消瘿瘤。\x 苦能泄结,咸能软坚,寒能涤热。消瘰 结核。症瘕阴 之坚聚。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