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手臂。凡指臂无力者。服之甚效。
参须(生津补气。)亦横生芦头上。而更细者。其性与参条同。而力尤薄。要知参条参 须。
不过得参之余气。危险之证。断难倚仗。
太子参(大补元气。)虽甚细如参条。短紧坚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
参芦(宣、涌吐、然亦有补性。)苦温涌吐。虚劳痰饮。(吴绶曰∶人弱者、以参芦代瓜 蒂、
朱丹溪本草补遗曰∶人参入手太阴、补阳中之阴、芦则泻太阴之阳、亦犹麻黄苗能发汗、根 能止汗也、痰在上膈、在经络、宜吐之、吐中就有发散之义、一妇因怒而病呃、作则举身跳 动、昏不知人、乃痰因怒郁、气不得降、以参芦半两、逆流水煎饮之、大吐顽痰数碗、大汗 昏睡而安、一人作劳发疟、服疟药变为热病、舌短痰嗽、六脉洪数而滑、此痰蓄胸中也、以 参芦汤加竹沥、涌出顽痰三块、次与参 当归而安。)今东洋西洋。俱常用之。(又人参内有 一种、白皮细长、名凤凰城、又有一种、皮糙体松、名泡头、东洋俱大行。)
\x参叶\x 大苦大寒。损气败血。其性与人参相反。且无用。所以从来本草内。俱不 载。
<目录>卷一草部<篇名>珠儿参内容:\x补气、除肺火。\x 苦寒微甘。味浓体重。补肺降火。肺热者宜之。脏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 不透 发。反生寒热。其性大约与西洋人参相同。不过清热之功。热去则火不刑金。而肺脏受益。
非真能补也。出闽中。须多去皮。再用滚水泡。以其苦劣之味在外皮。近中心则苦味减而稍 甘。
<目录>卷一草部<篇名>党参内容:\x补中气、生津。\x 甘平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虚。用以调补。甚为平妥。按古本草云。参 须 上党者佳。今真党参久已难得。肆中所卖党参。种类甚多。皆不堪用。唯防风党参。性味和 平 硬纹者伪也。(白党、味微甘而甚淡、功力远不及尔。)
<目录>卷一草部<篇名>土人参内容:\x补肺气、通下行。\x 甘微寒。(蒸之极透、则寒性去。)气香味淡。性善下降。能伸肺经治节。使清肃下行。
补气 生津。治咳嗽喘逆。痰壅火升。久疟淋沥。难产经闭。泻痢由于肺热。反胃噎膈由于燥涩。
凡有升无降之证。每见奇效。(其参一直下行、入土最深。)脾虚下陷。滑精梦遗。俱禁用。
以其下行而滑窍也。孕妇亦忌。出江浙。俗名粉沙参。(红党参、即将此参去皮净、煮极熟 、阴干而成者、味淡无用。)
<目录>卷一草部<篇名>西洋人参内容:\x补肺降火。\x 苦寒微甘。味浓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出大西洋佛兰西。
(
形似辽东糙人参、煎之不香、其气甚薄、禁忌与珠参同。)
<目录>卷一草部<篇名>北沙参内容:\x补阴、清肺火。\x 甘苦微寒。味淡体轻。专补肺阴。清肺火。治久咳肺痿。金受火刑者宜之。寒客肺中作 嗽者 勿服。(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肺热者用之。)白实长大者良。恶防己。反藜芦 。(肺热咳嗽者、用沙参半两、水煎服之、甚效。)
\x南沙参\x(补阴、清肺火。)功同北参,而力稍逊。色稍黄。形稍瘦小而短。近有一 种味带辣者 。不可用。(产亳州。)
<目录>卷一草部<篇名>空沙参内容:\x即荠 。寒利肺、甘解毒。\x 甘淡微寒。解百药毒。利肺气。和中明目。主咳嗽消渴强中。(茎长兴盛、不交精液自 出、
谓之强中。)疮毒疔肿。(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荠 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而世不 知用、惜哉。人参、党参、土人参、洋参、荠 、沙参、桔梗相似、不可不辨、沙参体虚 无心而味淡、荠 体虚无心而味甘、桔梗体坚有心而味苦、党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土人参体 实有心而味甘淡、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洋参虽似糙参、但气不香尔。)
即甜桔梗。(乃桔梗之一类二种。)
<目录>卷一草部<篇名>甘草内容:\x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生阴血。\x 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能生肺金。)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 表寒 。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
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入润剂则养阴血。能协和诸药 。使之不争。生肌止痛。(脾主肌肉、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故有国老之称。
疗诸痈肿疮疡。惟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然亦有生用为泻者、以其能引诸药至于满所、
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是已、故陶隐居名医别录、甄权药性论并云除满、脾健运、则满 除 也。又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云∶下气除满、仲景有甘草泻心汤、治痞满。
)大而结者良。出大同。名粉草。(弹之有粉出。)细者名统草。补中炙用。宜大者。泻火生 用。宜细者。(去外赤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