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13-本草从新-第51页

苏颂曰∶多生江浙间、取以旋盒器甚佳、
时珍曰∶叶有五刺、如猫之形、故名、树如女贞、肌理甚白、叶长二三寸、青翠而浓硬、四 时不凋、五月开细白花、结实如女贞及菝 子、九月熟时绯红色、皮薄味甘、核有四瓣、人 采其木皮煎膏、以涂鸟雀、谓之粘 。)
<目录>卷九木部<篇名>南烛内容:\x补阴。\x 苦酸涩平。强筋益气力。止泄除睡。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却老。子、酸甘平。
强 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一名南天烛。(时珍曰∶吴楚山中甚多、叶似山矾、光滑而味酸 涩、结实如朴树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则紫色、内有细子、其味甘酸、人家多植庭院间、
按古今诗话云∶即杨桐也。)叶似冬青而小、临水生者尤茂、寒食采其叶、渍水染饭、色青 而光、能资阳气、谓之青精饭。)
<目录>卷九木部<篇名>枸橘叶内容:\x宣、解毒。\x 辛温。治下痢脓血后重。(同萆 等分、炒存性、研、每茶调二钱。)喉 消肿导毒。(奇 疾 方、咽喉生疮、层层如叠、不痛、日久有窍、出臭气、废饮食、用臭橘叶煎汤、连服必愈。
。)一名臭橘。(树叶并与橘同、但干多刺、三月开白花、青蕊不香、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 实而壳薄、人家多收种为藩篱、或收小实、伪充枳实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刺风虫牙 痛。以一合煎汁含之。
<目录>卷九木部<篇名>山茶花内容:\x泻、凉血。\x 微辛、甘寒。凉血。治吐衄肠风下血。汤火伤灼。(麻油调涂。)用红者。子、妇人发 。
研 末掺之。
<目录>卷九木部<篇名>密蒙花内容:\x润肝明目。\x 甘而微寒。润肝燥。治目中赤脉。青盲肤翳。赤肿眵泪。羞明怕日。小儿疳气攻眼。产 蜀中 。树高丈余。叶冬不凋。其花繁密蒙茸。故名。拣净。酒润焙。(密蒙、黄柏根末各一两、
水丸梧子大、每卧时汤服十至十五丸、治目翳效。)
<目录>卷九木部<篇名>八角金盘内容:\x泻、破瘀。\x 苦辛温、毒烈。治麻痹风毒,打扑瘀血停积。(其气猛悍、能开通壅塞、痛淋立止、虚 人慎 之。)树高二三尺。叶如臭梧桐而八角。秋开白花细簇。取近根皮用。
<目录>卷九木部<篇名>柞木内容:\x通、利窍催生。\x 苦平。下行利窍。主难产催生。此木坚韧。可为凿柄。故俗名凿子木。横生逆产。用旧 凿柄 。多经斧敲。已经卷转者。尤妙。叶、治肿毒痈肿。
<目录>卷九木部<篇名>柞木内容:\x通、利窍催生。\x 苦平。下行利窍。主难产催生。此木坚韧。可为凿柄。故俗名凿子木。横生逆产。用旧 凿柄 。多经斧敲。已经卷转者。尤妙。叶、治肿毒痈肿。
<目录>卷九木部<篇名>竹沥内容:\x泻火滑痰、润燥。\x 甘苦寒滑。清痰降火。(虚者宜与参并行、人参固其经、竹沥通其络、则甘寒气味、相 得益 彰。)治中风口噤。(经疏云∶中风要药、凡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火旺、痰热壅结所致、如果外 来风邪、安得复用此寒滑之药治之哉、痰迷大热。(丹溪曰∶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
非此不能达行、时珍曰∶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热燥火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 人服之、则反伤肠胃、笋性滑利、多食泻人、僧家以笋为刮肠篦、即此义也。)卒然牙疼。(烧 苦竹沥乘热揩之。)风痉 癫 狂。自汗烦闷。消渴反胃。(和米煮粥服。)寒胃滑肠。有寒湿者 勿用。(竹能损气、故虚人食笋、甚不相宜。)竹类甚多。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多汁而甘。
最良。 竹坚而节促。皮白如霜。苦竹本粗大。叶长阔。笋味苦。入药惟此三种。取竹沥如 取荆沥法。姜汁为使(姜能除痰、且济其寒、故每兼用。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柏 、黄丹傅之、效。)
<目录>卷九木部<篇名>竹内容:\x泻上焦烦热、凉血、通络。\x 甘而微寒。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血除热。治上焦烦热。温气寒热。膈噎呕哕。
(胃 热。)吐血衄血。(清肺凉胃、齿血不止、浸醋含之。)肺痿惊痫。(清肝火。)崩中胎动。(凉 胎气。)
层。
(齿血不止、醋浸、令人含之、 其背上。)
<目录>卷九木部<篇名>竹叶内容:\x泻上焦烦热。\x 辛淡甘寒。凉心缓脾。消痰止渴。除上焦风邪烦热。(叶在上、故治上焦、仲景治伤寒 发热 大渴、有竹叶石膏汤、乃假其辛寒以散邪热也。)咳逆喘促。呕哕吐血。中风失音。小儿惊 痫。凡用竹沥、竹茹、竹叶。须生长甫及一年者。为嫩而有力。
竹根同叶煎汤。洗妇人子宫下脱。
<目录>卷九木部<篇名>天竹黄内容:\x泻热、豁痰、凉心。\x 甘而微寒。凉心经。去风热。利窍豁痰。镇肝明目。功同竹沥。而性和缓。无寒滑之患。
治 大人中风不语。小儿客忤惊痫为尤宜。久用亦能寒中。出南海。大竹之津气结成。(即竹内 黄粉。)片片如竹节者真。以上苞木类。
<目录>卷九木部<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