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流传云。
\x光绪岁次戊戌春月姻愚侄程福海顿首拜序\x <目录><篇名>自序内容:粤自神农尝草木。着本草经。创始医道。厥后神其技者。太古有岐伯少俞。中世有扁鹊 秦和 。汉兴有太仓公张仲景。考方域之异宜。辨药品之真伪。按阴阳五行君臣佐使之理。着书立 说。以羽翼本经。魏晋以来。校修补注者。魏有李当之。梁有陶宏景。北齐有徐之才。唐有 苏恭。孙思邈。陈藏器。宋有刘翰。掌禹锡。唐慎微。寇宗 。金元之间。有张刘李朱。皆 其最着者也。但名作虽多。惜无善本。逮有明李时珍出。采辑药品千九百种。综核群籍。八 百余家。集诸家之大成。着本草纲目一书。诚为广大精微。尽善尽美。但初学人读之。一如 望洋观海。即穷经皓首。亦无所折衷。其余之简便者。如备要。如从新。固能由博返约。但 皆以所属之性味。所入之脏腑。有毒无毒列之于前。记诵之难。无有甚于此者。(成)学医 二 十余年。力购本草数十家。朝夕研究。以为业医者。若不先明药之性味。气之浓薄。质之寒 温。虽博览群书。知方知病。而不知药之性。其不致运用乖方。而草菅人命者几希矣。故遇 有一物之性味功用。确切不移。能与病相当而取效者。则每味拟一二联或五六联。置之案头 。数年来积成五百余品。删繁去复。编为排偶俚言。将各物性味所入所治。参差前后。不使 学人混淆难诵。书成。仿李东垣指掌。陈嘉谟蒙筌之意。颜之曰本草便读。亦非敢以管窥 蠡测之见。与先哲争衡也。不过欲引进后学。譬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耳。至其中词句 之不雅。对仗之不工。一则缘(成)之学业未深。短于文墨。一则限于药品之性味主治。恐 失 本真。谫陋之由。实有所自。定知当世高明君子。必有起而正之者。故特序其原始如此。
\x光绪丁亥孟夏武进张秉成兆嘉氏自序于存诚堂\x <目录><篇名>凡例内容:一、此书原为初学而设。并非全璧。采集诸家本草。参酌鄙见。共集药品五百八十余种。
每种编成一二联或三四联。止论其性味主治确切不移者。其他一概不录。
一、此书原取简便易读。故每药一种。其联句概从简略。尚有意义未尽者。于每味下另 增小注。读者玩之。
一、此书有一物内附入数种者。于目录一概标出。以便查阅。
一、此书所载药品。不过五百八十余种。皆寻常凡用之药。其余不常用之药。以及有名 未备之物。均未载入。学人欲窥全豹。自有他书具在。
一、此书于每类之前。附列李时珍纲目数语。以广学人见闻。即仍本草纲目之旧。
一、此书仿诸家之式。起首先列用药法程数则。一遵前人遗训。略为增损。使学人可先 明用药之法。再读后篇。自能运用。
一、此书始丁亥至戊戌。凡十易寒暑。已蒙诸大雅赐序付刊。尚有拙着成方便读两卷。
分类注疏。当续出问世。
<目录><篇名>用药法程内容:凡用药须明五味。辛者能散能横行。苦者能降能泄。甘者能补能缓中。酸者能收敛。咸 者能润下。能软坚。能先知各药之性。然后可以合于病情。
凡用药须审质之轻重。性之有毒无毒。气之寒热温凉平。然后可以知用之多寡。
凡用药当明其五色五臭。青入肝。黄入脾。赤入心。白入肺。黑入肾。臊入肝。焦入心。
香 凡用药须知质之轻者。能浮能升。可以上入心肺。质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肾。
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 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然后可定其升降浮沉。以 类相从之用。
凡用药当知有相反相畏相恶相使相须之别。惟相反不可合投。其余即无从顾虑。故特将 相反之药。列于药品之末。然后可知药之宜忌。
凡用药须知制炒之法。各有所宜。如酒炒则升提。姜炒则温散。用盐可入肾而软坚。用 醋则 注肝而收敛。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能润枯生血。蜜能甘缓益元。土炒 藉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浸。并能解毒和中。羊酥猪脂涂烧。使 其渗骨易脆。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明乎制炒之法。然后可以运用治病。
凡用药有宜陈久者。有宜新鲜者。陈者取其烈性渐减。火性渐脱。新者取其气味之全。
功效之速。学人亦宜考求。然后立方可以灵应。
<目录><篇名>草部内容:(李时珍曰。草者。天地之所生也。刚柔相交。阴阳相荡。而成根 枝干。叶萼属阳。
花实属阴。由是得气之粹者为良。得气之戾者为毒。故同一物也。而各具五色五性五臭五味 五气之偏。即有相反相畏相恶相使相须之用。炎农尝而辨之。轩岐述而着之。苟不察其精微。
审 <目录>草部\山草类<篇名>人参内容:\r人参\pq1.bmp\r 性禀甘平。功资脾肺。气纯味浓。补真元而益血生津。助卫充营。安五脏而宁神益智 。须则横行支络。补而下行。芦堪呕吐虚痰。苦能上达。党参则出于西潞。甘平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