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轻清成象本乎天者亲上重浊成形本乎地 者亲下是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今于各品之下皆法东垣详其阴阳以辨升降浮沉之理 一用药法象有云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此五者明五行禀五气之所生也故曰生 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火热气KT 故其 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冲气之所生冲气则无所不和故 其味可用以缓气坚则壮故苦可以养气脉KT 则和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强故酸可以养骨筋散 则不挛故辛可以养筋肉缓则不壅故甘可以养肉坚之而后可以KT 收之而后可以散欲缓则用 甘不欲则弗用用之不可太过太过亦生病今于各品之下的分生长收藏气味浓薄以明五行五气所 禀而生也 一人部旧本不图缘绘图之设盖以取其便于识用耳人身之物所同有者故不复绘 一如天名精之与地松蘩蒌之与鸡肠草之类名虽不同其实一物者皆并去之仍类附于退出之 次一书方土生产多依唐宋地名欲更当代郡县恐先后不同难以考据今复考其世称附载卷末 <目录><篇名>神农本经例内容: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 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 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 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 君三臣九佐使也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 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 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 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 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 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 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 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 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 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 下痢大小便不通贲豚上气咳逆呕吐黄胆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 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 折痈肿恶疮痔 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 崩中 <目录><篇名>采用斤两制度例内容:凡采用时月皆是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后所记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 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华实茎叶乃 各随其成熟尔 一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 谷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今方家所云等分者非分两之分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尔 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裁之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依节度用之汤酒之中无等分也 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炒散取不落为 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以 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药 勿按抑之正尔微动令平调尔云一字者为二分半少许即半字是矣 凡丸药有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不必匾但令较略大小相称尔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 也如大麻子者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班豆是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 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桐子者以二大豆准之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 子准十丸为度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梧子准之 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 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当药有易碎难 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平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 咀者乃得无末而片粒调和也 凡丸散药亦先切细曝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并随方所言其酒湿药如天门冬干地黄辈 皆先 凡湿药燥皆大耗当先增分两须得屑乃秤之为正其汤酒中不须如此也 凡筛丸药用重密绢令细于蜜丸易熟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于酒中服即不泥其石药亦用细绢 筛令如丸者 凡筛丸散药毕皆更合于臼中以杵捣之数百过视其色理和同为佳也 凡汤酒膏中用诸石皆细捣之如粟米亦可以葛布筛令调并以新绵别裹内中其雄黄朱砂辈细 末如粉 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然则利汤 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不得令水多少用新布两人以尺木绞之澄去 (鱼靳 切)
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及并视人之强羸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之不必悉依方说也 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