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16-本草品汇精要-第65页

子味甘可啖皮红仁黑根紫赤色俗云有雌雄二种 雌者于三月四月开花六月结子雄者无花而不结子(酉阳杂俎云)茎端开花花小而黄簇生子如 覆 盆子可食【地】(图经曰)生晋地及河东今处处多有之(唐本注云)开封府郑州鹿台及关中 沙苑 河傍沙洲上太多(道地)茂州同州荥阳中牟者为胜【时】(生)春生苗(采)立秋后取茎根 【收】
阴干【用】茎根【质】类小草而有节【色】青(根)黄赤【味】苦【性】温散【气】气味俱 轻 阳也【臭】朽【主】解表发汗【行】手阳明经少阴经太阴经足太阳经【助】浓朴白薇为之使 【反】恶辛夷石苇【制】(雷公云)用夹刀剪去节并头槐砧上用铜刀细锉煎三四十沸竹片掠 去 上沫尽漉出晒干用之若不尽令人心闷(图经曰)丸散内用皆不必煮今取发汗但去节【治】(疗)

药性论云)茎散毒风 痹皮肉不仁壮热瘟疫○根能止汗(日华子云)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 肤逐风退热御山岚瘴气【合治】绵裹酒煮服治伤寒表热发疸冬用酒春用水及产后腹痛血下不 尽○合桂枝芍药杏仁甘草治伤寒○合射干浓朴治肺痿上气○去节合蜜炒水煎乘热服疗病疮 倒黑○根末合牡蛎粉粟粉扑之止盗汗【禁】不可多服令人虚 <目录>卷之十\草部中品之上<篇名>草之草内容:\x无毒 蔓生\x 木通(出神农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以上朱字神农本 经)
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 折 (音瓮)鼻息肉堕 胎 去三虫(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附支 丁翁 王翁 万年 藤 (子)燕 子 乌 拿子 畜 子 桴 子【苗】(图经曰)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约二三寸每节有二三 枝 枝头出五叶颇类石苇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 美(陶隐居云)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纹如车辐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地】
(图 经曰)生石城山谷及山阳今泽潞汉中广州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道地)海州兴元府解州【时】
(生)春生叶(采)正月二月取茎七月八月取子【收】阴干【用】茎实【质】类葡萄藤而有 纹理 【色】苍【味】辛甘(子)甘【性】平散(子)平寒【气】气味俱薄阳中之阴【臭】微香【主】
通经利窍散肿消痈【制】去皮锉碎用【治】(疗)(药性论云)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疗多睡去 水 肿浮大除烦热○根治项下瘤瘿(日华子云)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 水 破积聚血块排脓消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 (陈藏器云)子利大小便宜通去烦热食之令人心宽止渴下气(孟诜云)子浓肠胃令人能食下 三焦 除恶气续五脏断绝气使语声足气通十二经脉(别录云)治 疮喉咙痛及喉痹煎磨并宜服急则 含 之○子治胃口热闭反胃不下食除三焦客热【合治】煎汤合葱食之理风热淋疾小便数急疼痛小 腹虚满【禁】妊娠不可服 <目录>卷之十\草部中品之上<篇名>草之木内容:\x无毒 植生\x 通草治阴窍不利除水肿闭利小便治五淋明目退热催生下胞下乳(名医所录)【名】通脱 木 离 可 爱女工取以饰物尔雅疏云大若树然故又谓之通脱木也○谨按通脱木据图经苗茎即是今之通草 耳本经以木通主疗注之故致名质难辨考诸汤液本草通草木通自是二种木通茎折之纹如车辐其 通草茎中有瓤轻虚正白灼然明矣用之不可混为一也【地】(图经曰)生江南【时】(生)春生 苗 (采)八月取茎【收】哂干【用】茎【色】皮苍褐肉白【味】甘辛【性】平散【气】气味俱 薄 阳中之阴【臭】朽【主】通窍下乳【制】去皮锉用【治】(疗)(图经曰)疗瘰 ○花下粉治 诸 虫恶疮痔疾取粉内疮中【禁】妊娠不可服 <目录>卷之十\草部中品之上<篇名>草之草内容:\x有小毒 丛生\x 芍药(出神农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以上朱字神农 本 经)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以上黑 字 名医所录)【名】白木 余容 犁食 解仓 【苗】(图经曰)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 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色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衍义曰)芍药全用 根 其品亦多但千叶者则根虚须用单叶山中者为佳【地】(图经曰)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今处处有 之 (道地)泽州白山蒋山茅山淮南海盐杭越【时】(生)春生芽(采)二月八月取根【收】曝 干【用】
根坚实者为好【质】类乌药而细白【色】白【味】苦酸【性】平微寒【气】气薄味浓阴中之 阳【臭】腥【主】腹痛健脾【行】手太阴经足太阴经【助】雷丸为之使【反】藜芦畏硝石鳖 甲小蓟恶石斛芒硝【制】生用或炒用酒浸行经【治】(疗)(药性论云)主腹中 痛骨热(日 华子云)治女人一切病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惊狂妇人血晕肠风泻血头痛下痢及血虚腹 痛(补)(药性论云)强五脏益肾气(日华子云)补劳益气【合治】合白术补脾○合川芎补 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