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生江东州郡及荆南眉蜀濠淄诸州皆有 之 (道地)信州【时】(生)春生苗(采)三月四月取茎叶【收】阴干【用】茎叶【质】类马 蓼【色】
青紫【味】苦【性】大寒【气】气薄味浓阴也【臭】腥【主】时行热疾【治】(疗)(陶隐居 云)治伤寒时行热毒(药性论云)去大热并温疫寒热(日华子云)疗热风心烦闷渴疾口干小 儿身 热疾风天行热疾兼涂 肿毒【合治】入葛根汤服疗伤寒头痛身强腰脊痛【解】金石药毒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篇名>草之走内容:\x无毒 蔓生\x 女葳主风寒洒洒霍乱泄痢肠鸣游气上下无常惊痫寒热百病出汗李氏本草云止下消食(名 医所录)【名】蔓楚【苗】(唐本注云)蔓生叶似白蔹花白子细荆襄之间名为蔓楚是也【地】
(唐 本 味】辛【性】温散【气】气之浓者阳也【臭】香【主】霍乱惊痫【制】(雷公云)凡使去头 并 白蕊槐砧上锉拌豆淋酒蒸从巳至未出晒令干用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篇名>草之草内容:\x无毒 丛生\x 石香 主调中温胃止霍乱吐泻心腹胀满脐腹痛肠鸣(名医所录)【名】石苏【苗】(图经 曰)苗叶类萱草根似石菖蒲生山岩石缝中(衍义曰)石香 处处有之不必山岩石缝中但山中 临 水附崖处或有之九月十月尚有花【地】(图经曰)生蜀郡陵荣资简州及南中今处处有之【时】
(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茎【收】阴干【用】茎花实【色】青绿【味】辛【性】温散 【气】
气之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篇名>草之草内容:\x无毒 丛生\x 艾叶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名医 所录)【名】冰台 医草【苗】(图经曰)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甚香灸百病尤胜用之 以苗短者为佳【地】(图经曰)生田野今处处有之(道地)蕲州明州【时】(生)春生苗(采)
三月 三日五月五日取叶【收】曝干作煎勿令见风【用】叶实【质】类菊叶而背白有毛【色】青白 【味】苦【性】微温泄【气】味浓于气阴中之阳【臭】香【主】灸百病止崩血【制】去枝梗 揉如絮用【治】(疗)(图经曰)生捣汁止心腹恶气熟用塌金疮及中风掣痛不仁不随(陶隐居 云)
止伤血并杀蛔虫(唐本注云)主下血及脓血痢(药性论云)止崩血安胎除腹痛○实主明目并 一切 鬼气(日华子云)叶止霍乱转筋并心痛鼻洪及带下(汤液本草云)温胃(别录云)治伤寒时 气温病 头痛壮热脉盛煮服(补)(图经曰)补虚羸(日华子云)实壮阳助水脏强腰膝暖子宫【合治】
合醋 煎疗癣及赤白痢下并脏痔泻血○实合干姜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服疗一切冷气鬼邪毒瓦斯最去恶气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篇名>草之草内容:\x无毒 植生\x 鼠粘子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疗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久服轻身耐老 (名医所录)【名】牛蒡子 恶实(根) 蝙蝠刺 牛菜【苗】(图经曰)叶如芋而长实似葡 萄核 而褐色外壳如栗 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之不可脱故谓鼠粘子亦如羊负来之义也根有极大者 作菜茹益人(衍义曰)恶实是子也今谓之牛蒡子在萼中萼上有细钩多至百十未去萼时又谓之 鼠 粘子根长一二尺粗如拇指谓之牛菜本为一物而根实之名不同耳【地】(图经曰)生鲁山平泽 今 处处有之(道地)蜀州【时】(生)春生叶夏结实(采)秋后取子冬月取根【收】曝干【用】
根实 茎【质】实类柏子而匾【色】黑褐【味】辛【性】平散【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香【主】
咽喉痛疮疡毒【行】通十二经脉【制】(雷公云)用子净拣勿令有杂子凡用以酒拌蒸待上有 白 霜拭去焙干别捣如粉入药○用根以竹刀或荆刀刮去皮去蒸曝之【治】(疗)(唐本注云)子除 诸 风症瘕冷气吞一枚可出痈疽头○根主牙齿疼痛劳疟脚缓弱风毒痈疽咳嗽伤肺肺痈疝瘕积血(
药性论云)根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陈藏器云)子消风毒肿诸 ○叶 捣 敷杖疮不脓辟风(汤液本草云)子利咽膈润肺散气(别录云)子散肢节筋骨烦热毒○根捣汁 疗时 气余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能饮食○茎叶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习习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 时并消一切肿毒(补)(药性论云)根作菜食令人身轻【合治】子末浸酒任性服多少除诸风 明目 利腰脚○合马蔺子疗喉痹○合荆芥穗等分疗疮 将出如疮疹巳出服之亦妙○合浮萍薄荷等分 疗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合荆芥炙甘草疗风壅痰涎多唾咽膈不利○根捣汁合蜜服疗中暴风 ○茎叶捣取浓汁合无灰酒盐花 火煎成膏摩疗风头及脑掣痛不可禁者亦主时行头痛【禁】用 根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篇名>草之走内容:\x无毒 浮生\x 水萍(出神农本经)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主消渴久服轻身(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下 气以沐浴生毛发(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水花 水白 水藓 菜【苗】(图经曰)此是 水 中大萍叶圆阔寸许叶下有一点如水沫名 菜尔雅谓之苹其大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