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18-本草备要-第17页

药,制其燥也。养血药或兼搜风药,
宣其滞也。古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根类黄瓜,茎名赤箭,有风不动,无风反摇,一名定风草。明亮坚实者佳,湿纸包煨熟 ,切片,酒浸一宿焙用。
<目录>草部<篇名>秦艽内容:宣,去寒湿 苦燥湿,辛散风。去肠胃之热,益肝胆之气,养血荣筋(风药中润剂,散药中补剂)。
治风寒湿痹(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 痹。痹在于骨则体重,在脉则血涩,在筋则拘挛,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通身挛急,(血 不荣筋),虚劳骨蒸(时珍曰∶手足阳阴经药,兼入肝胆。阳明有湿,则手足酸痛寒热,有 热则日晡潮热骨蒸。《圣惠方》治急劳烦热,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每服三 钱。治小儿骨蒸潮热食减瘦弱,秦艽、炙甘草各一两,每服一二钱,钱乙加薄荷五钱),疸 黄酒毒,肠风泻血,口噤牙痛(齿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经。张洁古曰∶秦艽能去下牙痛,及本 经风湿)。湿胜风淫之证,利大小便(牛乳点服,兼治黄胆,烦渴便赤)。
形作罗纹相交,长大黄白左纹者良。菖蒲为使,畏牛乳。
<目录>草部<篇名>草内容:宣,去风湿 苦辛。生寒,熟温。
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筋骨冷痛,腰膝无力,风湿疮疡。若痹痛由脾肾两虚、阴血不 足,不由风湿而得者,忌服(风药能燥血)。
江东人呼猪为 ,其草似猪咏臭,故名(唐·成讷有进 表。宋·张咏进 表云∶ 其草金棱银线,素茎紫 ,对节而生,颇同苍耳。臣吃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须发乌 黑,筋力轻健,效验多端)。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者尤佳。去粗 茎,留枝叶花实,酒拌蒸晒九次,蜜丸,甚益元气( 辛苦气寒,故必蒸晒九次加以酒蜜 ,则苦寒之阴浊尽去,而清香之美味见矣。数不至九,阴浊未尽,则不能透骨搜风而却病也 )。捣汁熬膏,以甘草、生地煎膏,炼蜜三味收之,酒调服尤妙。
<目录>草部<篇名>威灵仙内容:宣,行气,祛风 辛泄气,咸泄水(《本草》苦,元素甘),气温属木。其性善走,能宣疏五脏,通行十二 经络。
治中风痛风,头风顽痹(湿热流于肢节之间,肿属湿,痛属热,汗多属风,麻属气虚,
木属湿痰死血。十指麻木,亦是胃中有湿痰死血,脾主四肢故也。痛风当分新久,新痛属寒 ,宜辛温药;久痛属热,宜清凉药。河间所谓暴病非热,久病非寒是也。大法宜顺气、清痰 、搜风、散湿、养血、去瘀为要。威灵仙传曰∶一人手足不遂数十年,遇新罗僧曰,得一药 可治,入山求之,乃威灵仙也,服之而愈),症瘕积聚,痰水宿脓,黄胆浮肿,大小肠秘,
风湿痰气,一切冷痛。性极快利,积 不痊者,服之有捷效。然疏泄真气,弱者慎用。和砂 仁、沙糖、醋煎,治诸骨哽。
根丛须数百条,长者二尺余,色深黑,俗名铁脚威灵仙。忌茗、面汤。
<目录>草部<篇名>钓藤钩内容:宣,除风热,定惊 甘微苦寒。除心热,平肝风。
治大人头旋目眩,小儿惊啼螈 (音炽纵。筋急而缩为螈,筋缓而弛为 ,伸缩不已为 螈,俗谓之搐搦是也),客忤胎风,发斑疹。主肝风相火之病,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相 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
有刺,类钓钩。藤细多钩者良(纯用钩,其功加倍)。久煎则无力。
<目录>草部<篇名>茵芋内容:宣,去风湿 辛苦微温,有小毒。
治风湿拘挛痹痛(时珍曰∶古方治风痫,有茵芋丸;治风痹,有茵芋酒;治产后风,有 茵芋膏。风湿诸证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治风妙品,近世罕知。莽草辛温有毒,治 头风痈肿乳痈疝瘕。苏颂曰∶古方风湿诸酒多用之,今人取叶煎汤热含,治牙虫喉痹甚效。
甄权曰∶不入汤)。
茎赤,叶如石榴而短浓,茎炙用。
<目录>草部<篇名>当归内容:补血,润燥,滑肠 甘温和血,辛温散内,苦温助心、散寒(诸血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当归苦温助 心)。入心、肝、脾(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为血中之气药。
治虚劳寒热,咳逆上气(血和则气降),温疟(厥阴肝邪) 痢(便血曰 ),头痛腰痛,
心腹诸痛(散寒和气),风痉无汗(痉音擎上声。身强项直,角弓反张曰痉。无汗为刚痉,
有汗为柔痉。当归辛散风,温和血。产后亦有发痉者,以脱血无以养筋也,宜十全大补汤),
痿痹症瘕(筋骨缓纵,足不任地曰痿;风寒湿客于肌肉、血脉曰痹;血凝气聚,按之坚硬曰 症;虽坚硬而聚散无常曰瘕,尚未至症也),痈疽疮疡,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
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挟脐上行,至胸中,上颃颡,渗诸阳,灌 诸经,下行入足,渗三阴,灌诸络,为十二经脉之海,主血。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总约诸 脉),及妇人诸不足,一切血证,阴虚而阳无所附者。
润肠胃,泽皮肤,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