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补药中罕用,惜未之察耳)。
取子浸去浮者,酒蒸用。
楮皮善行水。治水肿气满(皮可为纸。楮汁和白芨飞面,调糊接纸,永不解脱)。
<目录>木部<篇名>桑白皮内容:泻肺,行水,十剂作燥,以其行水也 甘辛而寒。泻肺火(罗谦甫曰∶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与元气不两立,火去则 气得安矣,故《本经》又云益气。东垣曰∶甘,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泻肺气之有余而 止嗽。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钱乙泻白散,桑皮、地骨各一两,甘草五钱,每服二钱,入 粳米百粒煎。时珍曰∶桑皮、地骨,皆能泻火从小便出。甘草泻火缓中,粳米清肺养血,乃 泻肺诸方之准绳也。一妇,鼻久不闻香臭,后因他疾,缪仲醇为处方,每服桑皮至七八钱,
服久而鼻塞忽通),利二便,散瘀血,下气行水,止嗽清痰(《发明》曰∶肺中有水,则生痰 而作嗽,除水气,正所以泻火邪,实则泻其子也。火退气宁,则补益在其中矣。《十剂》曰 ∶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类是也)。
治肺热喘满,唾血热渴,水肿胪胀。肺气虚及风寒作嗽者慎用。为线可缝金疮。
刮去外皮,取白用(如恐其泻气,用蜜炙之)。续断,桂心为使。忌铁。
桑乃箕星之精。其木利关节,养津液,行水(《录验》方∶枝皮细 ,酿酒服良)祛风 (桑枝一升,细锉,炒香,水三升,熬至二升,一日服尽,名桑枝煎,治风气、香港脚、口渴)
。其火拔引毒瓦斯,祛风寒湿痹(凡痈疽不起,瘀肉不腐,瘰 、流注、 顽、恶疮不愈,用 桑木片扎成小把,燃火,吹息,灸患处。内服补托药良)。煎补药,熬诸膏,宜用桑柴,内 亦宜桑枝搅。
桑椹甘凉。色黑入肾而补水。利五脏关节,安魂镇神,聪耳明目。生津止渴(炼膏,治 服金石药热渴),利水消肿,解酒乌髭。晒干为末,蜜丸良。取极熟者,沪汁熬膏,入蜜炼 稠,点汤和酒并妙。入烧酒经年愈佳(每日汤点服,亦治瘰 ,名文武膏,以椹名文武实也)
。
桑叶甘寒。手、足阳明(大肠、胃)之药,凉血(刀斧伤者,为末干贴之妙)燥湿,去 风明目(采经霜者,煎汤洗眼,去风泪。洗手足,去风痹。桑叶、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 桑丸,除湿去风,乌须明目。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立冬日,采者佳。一老人年八十四,
夜能细书,询之云得一奇方,每年九月二十三日,桑叶洗目一次,永绝昏暗)。末服止盗汗 (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 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目录>木部<篇名>桑寄生内容:补筋骨,散风湿 苦坚肾,助筋骨而固齿、长发(齿者骨之余,发者血之余)。甘益血,止崩漏而下乳、
安胎(三症皆由血虚)。外科散疮疡,追风湿。
他树多寄生,以桑上采者为真,杂树恐反有害。茎、叶并用。忌火。
<目录>木部<篇名>栀子内容:泻心、肺、三焦之火 苦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海藏曰∶或 用为利小便药,非利小便,乃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气化而出也),而三焦之 郁火以解,热厥(厥有寒、热二证)心痛以平(丹溪曰∶治心痛,当分新久。若初起因寒、
因食,宜当温散。久则郁而成热,若用温剂,不助痛添病乎?古方多用栀子为君,热药为之 响导,则邪易伏。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若痛止恣食,病必再作也),吐衄、血淋、血痢 之病以息(最清胃脘之血。炒黑末服,吹鼻治衄。《本草汇》曰∶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
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自能摄血。丹溪曰∶治血不可单行、单止,
亦不可纯用寒药。气逆为火,顺气即是降火)。治心烦懊 不眠(仲景用栀子豉汤。王好古 曰∶烦者气也,燥者血也,故用栀子治肺烦,香豉治肾燥。亦用作吐药,以邪在上焦,吐之 邪散,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也。按∶栀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寒),五黄 (古方多用栀子、茵陈)五淋,亡血津枯,口渴目赤,紫癜白癞, 疮疡(皮腠,肺所主 故也)。
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目录>木部<篇名>猪苓内容:通,行水 苦泄滞,淡利窍,甘助阳。入膀胱、肾经。升而能降,开腠发汗,利便行水,与茯苓同 而不补。
治伤寒、温疫大热,(《经疏曰∶大热利小便,亦分消之意),懊 消渴,肿胀淋浊,泻 痢疟(疟多由暑,暑必兼湿。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然耗津液,多服损肾昏目(肾 水不足则目昏。仲景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为治水之总剂。昂按∶经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用肉桂辛热引入膀胱,所以化其气也。除桂 名四苓散。《资生经》曰∶五苓散能生津液,亦通大便。曾世荣治惊风,亦用五苓散。白茯 苓安心神,泽泻导小便,小肠利而心气平,木得桂而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