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者为椿,肌实而赤嫩,其苗可茹;臭者为樗,肌虚而白,主治略同。根东引者 良。去粗皮,或醋炙、蜜炙用。忌肉面。
<目录>木部<篇名>榆白皮内容:滑,利窍 甘滑下降。入大、小肠、膀胱经。行经脉、利诸窍,通二便,渗湿热,滑胎产(或胎死 腹中,服汁可下),下有形留着之物。治五淋肿满(《备急方》∶捣屑作粥食,小便利差)喘 咳不眠(嵇康《养生论》∶榆令人瞑),疗疥癣秃疮,消赤肿妒乳(乳痈汁不出,内结成肿,
名妒乳。和陈醋滓调,日六七易效。《十剂》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有赤白二种,去粗皮,取白用(采皮为面,荒年当粮可食。香剂以之调和,粘滑胜于胶漆)。
<目录>木部<篇名>秦皮内容:涩而补,明目 苦寒,色青,性涩。补肝胆而益肾。以能平木(能除肝热)故治目疾(洗目赤,退翳膜)
惊痫。以其收涩而寒,故治崩带下痢(仲景白头翁汤用之)。以其涩而补下焦,故能益精有 子(时珍曰∶天道贵啬,惟收涩故能补。今人只知治目一节,几于废弃,良为可婉)。出西 土。皮有白点、渍水碧色、书纸不脱者真。大戟为使。恶吴茱萸。
<目录>木部<篇名>海桐皮内容:宣,祛风湿 苦温(《经疏》云∶应兼辛)。入血分。祛风、去湿、杀虫,能行经络达病所。治风蹶顽 痹,腰膝疼痛(《传信方》∶海桐、薏苡各二两,芎 、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二两,甘 草五钱,生地七两,酒二斗浸,此方不得增减。早、中、晚饮,常令醺醺),疳 疥癣,目 赤(煎洗)牙虫(煎服,或含漱)。出广南。皮白坚韧,作索不烂。
<目录>木部<篇名>蕤仁内容:\x亦名白 \x 补,明目 甘温(《别录》微寒)。入心、肝、脾三经。消风散热,益水生光(三经皆血脏也。血得 其养,则目疾平。凡目病在表,当疏风清热。在里属肾虚、血少、神劳,宜补肾养血安神。
远视为肾水亏,近视为火不足)。
治目赤肿痛, 烂泪出,亦治心腹邪热,结气痰痞(今人惟用疗眼。陈藏器曰∶生治足 睡,熟治不眠)。丛生有刺,实如五味,圆扁有纹,紫赤可食。取仁浸,去皮、尖,研用。
<目录>木部<篇名>密蒙花内容:润肝,明目 甘而微寒。入肝经气血分。润肝燥。治目中赤脉、青盲肤翳,赤肿眵(音鸱。眼脂)泪,
小儿疳气攻眼。产蜀中。叶冬不雕,其花繁密蒙茸,故名。拣净,酒浸一缩,候干,蜜拌蒸 ,晒三次。
<目录>木部<篇名>芙蓉花内容:泻,凉血,解毒 辛平、性滑涎粘。清肺凉血,散热止痛,消肿排脓。治一切痈疽肿毒有殊功(用芙蓉花 ,或叶、或皮、或根,生捣或干研末,蜜调涂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初起者即觉清凉 ,痛止肿消。已成者即脓出,已溃者则易敛。疡科秘其名为清凉膏、清露散、铁箍散,皆此 物也。或加赤小豆末,或苍耳烧存性为末,加入亦妙)。
<目录>木部<篇名>山茶花内容:泻,凉血 甘微辛寒。色赤,入血分。治吐衄肠风。麻油调末,涂汤火伤。用红者为末,入童便、
姜汁、酒调服,可代郁金。
<目录>木部<篇名>木槿内容:泻热 苦凉。活血润燥。治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令人得睡。川产者治癣疮(癣疮有 虫,用川槿皮肥皂水浸,时时搽之,或浸汁磨雄黄尤妙)。用根、皮。
<目录>木部<篇名>杉木内容:宣,散肿胀 辛温。去恶气,散风毒。治香港脚肿痛,心腹胀满,洗毒疮(柳子浓纂《救死方》云∶得 香港脚夜半痞绝,胁块如石,昏困且死。郑洵美传杉木汤,食顷大下,块散气通。用杉木节一 升,橘叶一升,无叶以皮代,大腹槟榔七枚,连子槌碎,童便三升煮,分二服。若一服得快 利,即停后服)。有赤、白二种,赤、油斑如野鸡者,作棺尤贵。性直,烧炭最发火药。
<目录>木部<篇名>乌臼木内容:泻热毒 苦凉、性沉而降。利水通肠,功胜大戟。疗疔肿,解砒毒(极能泻下。凡患肿毒,中砒 毒者,不拘根、皮、枝、叶,捣汁多饮,得大利即愈。虚人忌用)。
子,可作烛。
<目录>木部<篇名>水杨柳内容:宣,行气血 苦平。痘疮顶陷,浆滞不起者,用枝煎汤浴之(此因气凝血滞,或风寒外束而热,得此 暖气透达,浆随暖而行,再用助气血药更效)。
枝,煎汁,治黄胆。
<目录>木部<篇名>皂角内容:通关窍,搜风 辛咸性燥,气浮而散。入肺、大肠经。金胜木,燥胜风,故兼入肝。搜风泄热,吹之导 之,则通上、下关窍,而涌吐痰涎,搐鼻立作喷嚏。
治中风口噤,胸痹喉痹(凡中风不省人事,口噤不能进药。急提头发,手掐人中,用皂 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无嚏者肺气已绝,死。或用稀涎散吐之,皂角末一两,
白矾五钱,每用一钱,温水调灌。或加藜芦、少麝,鹅翎探喉,令微吐稀涎,再用药治。年 老、气虚人忌用)。服之则除湿去垢(最去油腻,刮人肠胃),消痰破坚(取中段,汤泡服,
治老